PE大佬:AI时代能源鸿沟加剧,全球电力缺口或难弥合
私募股权巨头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高管 Dave Stangis 的一番警告,让能源与资本市场重新聚焦在一个被忽略的现实——AI的爆炸式增长并非只在数据和算法层面带来革命,它正悄然重塑全球能源版图。人工智能需要的电力远超想象,而全球能源体系的供给与输配能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缺口。
一、能源鸿沟:AI时代的“隐形瓶颈”
在多数人眼里,AI的核心挑战是算法、算力和数据,但Stangis指出,真正的瓶颈在“电力”。
当OpenAI、Google、Meta、亚马逊等公司竞相扩建数据中心,全球AI算力需求以每年数倍的速度增长,背后的能源消耗也在飙升。顶级模型训练/推理正将数据中心用电推至新量级,能源供给与电网弹性成为约束边界;各方对实际耗电估算分歧较大,宜以区间与场景化评估为准。
Stangis直言:“人工智能所需能源与全球电网发电和输电能力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在我们有生之年都无法弥合。”
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意味着当前的全球能源体系,哪怕全速前进,也难以在短期内支撑AI带来的电力负荷。
在过去十年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能源政策都围绕“减排”和“转型”展开,强调化石能源退出、可再生能源替代。然而,AI的能耗浪潮让这种线性逻辑开始失效:它需要的不是“取代”,而是“叠加”;不是“能源转型”,而是“能源增量”。
二、能源增量:从“替代逻辑”到“扩容逻辑”
“能源增量”(Energy Addition)是Stangis提出的核心概念。
传统的能源转型强调从高碳向低碳迁移,而“能源增量”强调的是“总量扩张”——在推动低碳化的同时,也必须增加整体能源供给,以满足AI基础设施带来的爆炸式需求。
在他看来,世界正“争先恐后地增加每一种电力来源”,无论是核能、地热能、水力,还是清洁煤炭和天然气。AI时代的能源命题不再是“谁更清洁”,而是“谁能更快、更多地产生稳定电力”。
这种转变正在重塑金融与产业逻辑。过去十年,可持续投资(ESG)几乎等同于“能源转型”,资本倾向于投资风能、光伏、储能等低碳技术。而如今,Stangis认为,这种单一思维已不够用——因为AI的需求量级是系统性的,不仅要求能源更绿,更要求能源更足。
这也意味着,“能源增量”将成为新的投资主线。阿波罗、黑石、贝莱德、布鲁克菲尔德等巨头正在加码布局发电、输电与储能环节。阿波罗自2022年以来已承诺或安排600亿美元与能源及可持续相关的投资,距离其2030年1000亿美元目标已过半。
这其中,数据中心、储能系统、智能电网将是资本最密集涌入的领域。
三、政治与资本的双重博弈:能源话语权的再分配
Stangis并未回避政治现实。在美国政策周期波动中,市场普遍解读:核能、地热等稳定电源的政策受关注度回升;而部分风电项目在许可、并网与本地化要求上面临更复杂的不确定性。
但他强调:“我们仍然看到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机会——这一点没有改变,而且还在增长。”
这句话的背后,是资本对长期趋势的坚定判断。能源转型的节奏可能因政治而放缓,但能源增量的需求不会被压制。数据中心、电动车、AI计算和数字基础设施,已构成无法逆转的“用电结构”。
因此,在美国政治周期摇摆之时,资本选择“多路径下注”:
·短期上 ,增加天然气与核能项目,确保能源供给的稳定性;
·中长期 ,继续布局风能、光伏、储能与电网改造,以捕捉未来低碳红利;
·地缘层面 ,在中东、东南亚和南美市场寻找新增发电与输电投资机会,降低对单一政策风险的暴露。
资本的逻辑非常清晰:在AI驱动的能源竞赛中,“供给确定性”比“绿色纯度”更具投资价值。
四、AI能源鸿沟的全球映射:一场“电力军备竞赛”
当Stangis说“能源鸿沟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都无法弥合”时,他指的不仅是美国,更是全球体系性的短缺。
从中国到印度,从欧洲到中东,各国都在经历AI数据中心和新能源投资的“双拉力”:
·中国 在积极推进“东数西算”,在西部加速建设光伏与储能项目,以支撑沿海AI产业带的电力需求;
·印度 计划在2030年前将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高至500GW,以吸引AI与云计算产业落地;
·欧洲 正在面临能源高成本与AI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双重压力,正重新审视核电的战略地位;
·中东 则凭借天然气与主权基金优势,成为AI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的新热土。
AI的崛起正在带来新的“能源地缘政治”:谁能提供稳定、低价、绿色的电力,谁就能掌握下一阶段的科技产业话语权。能源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新基座。
五、投资启示:从“能源转型基金”到“能源增量组合”
Stangis的核心判断并非悲观,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他认为,“能源转型”与“能源增量”并非对立,而是并行。世界既要脱碳,也要扩容。关键在于储能、输电和配电能力的建设——这些环节将决定AI能否获得“可持续算力”。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新的结构性机会:
1.发电侧:多元能源重估值
核电、地热能和高效天然气发电将迎来再度关注;同时,风能和光伏的配套投资逻辑正在从“度电成本”转向“供电保障率”。
2.输电与电网:隐形赢家
在AI驱动的电力需求上升中,超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改造、分布式调度系统成为能源增量的关键枢纽。
3.储能与调峰:系统性红利
电力系统的弹性需求正催生新一轮储能资本周期,从锂电池到压缩空气储能、氢能体系,都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4.数字基础设施:AI用电的资本外延
数据中心正从科技资产变为“能源资产”,高能效冷却、再生能源配比、选址与电价成为投资评估核心。
六、结语:能源是AI的“第二条摩尔定律”
过去半个世纪,摩尔定律支配了科技世界——芯片性能每两年翻倍。而现在,Stangis的观点提醒我们,一个新的“能源摩尔定律”正在形成:算力增长速度远超能源体系升级速度 。
这意味着,AI时代的赢家不只是算法和芯片的制造者,更是能源与资本的掌控者。
能源,不再只是工业基础设施,而是科技进化的物理边界。
正如Stangis最后总结的那样:“‘能源增量’是一个事实,而‘能源转型’同样不可否认。未来十年,决定AI能走多远的,不是模型,而是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