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tiv财报透视:液冷赛道的“结构红利”正在兑现
在AI算力基础设施的狂飙周期中,液冷技术不再是“配角”,而是数据中心竞争的关键一环。Vertiv(维谛技术公司)是全球数据中心电源与热管理(含液冷方案)的一线龙头,在刚刚公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无论是营收、利润率,还是订单与现金流,这家公司几乎在所有核心指标上全面超预期。
更重要的是,Vertiv的这份财报,不仅仅反映了一家企业的成长曲线,更折射出AI基础设施投资从“建设”迈向“系统化升级”的新阶段。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场围绕“液冷赛道”的结构性博弈,才刚刚开始。
一、业绩全面超预期:从高增长到高质量
Vertiv第三季度实现销售额26.7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远超公司指引上限,也高于分析师普遍预期。调整后每股收益达到1.24美元,市场此前的预测区间为0.94至1.00美元,这一结果相当于超出预期近25%。
毛利率与经营利润率的改善,是此次业绩超预期的关键。过去几年,Vertiv曾长期面临原材料成本波动和项目交付节奏带来的毛利压缩,而这一季度,公司显然已经完成了从“增量扩张”到“盈利提效”的阶段跃迁。毛利率的回升来自两方面:一是液冷与高密度电力产品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二是供应链效率显著改善,交付周期缩短、现金回收加快。
如果说2024年的Vertiv仍处在需求爆发的“量变”阶段,那么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已进入利润率改善和现金流释放的“质变”周期。
二、订单爆发:AI算力驱动的超级周期
来自摩根大通的分析显示,Vertiv本季度新增订单同比飙升约60%,订单出货比升至1.4倍,创下近年新高。这意味着公司每出货1美元,就能新增1.4美元订单。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积压订单总额已攀升至95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为未来两到三年的业绩增长提供了清晰可见的支撑。
这些订单主要来自AI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改造与新建项目。过去一年,大型云计算厂商与AI公司掀起全球算力扩张浪潮,从GPU采购到整机柜设计再到能耗管理,几乎每个环节都被重新定义。液冷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刚需。与传统风冷相比,液冷能在更高功率密度下保持设备稳定运行,并大幅降低能耗成本。
摩根大通分析师Stephen Tusa形容,这一需求周期正从“光速”向“荒谬的速度”(ludicrous speed)演进。这并非夸张。根据行业测算,AI数据中心的单位功率需求是传统云计算中心的4至6倍,而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2025年预计增长70%以上。在这种背景下,Vertiv正处于液冷产业链的“黄金交汇点”:既有全球交付能力,又具备系统集成方案,从机柜、冷板到热管理控制系统形成了完整闭环。
三、从“高估值”到“结构性成长”:资本的再定价逻辑
Vertiv股价过去一年较股价低点涨幅超过240%,市值约70 0亿美元(以2025年10月23日 收盘计),市场普遍认为其估值已不低。然而,摩根大通在10月23日发布的报告中依然将目标价上调至230美元,并维持“增持”评级。理由在于:当前的估值,并非传统机电设备商的估值,而是“AI基础设施平台股”的估值。
在摩根大通的模型中,Vertiv 2026年和2027年的每股收益预测分别比市场共识高出15%-20%。更激进的情景假设下,2027年EPS可达到9美元,比共识高出30%-50%。按此测算,其2026/2027年的动态市盈率为31倍/25倍;而在乐观情景下,市盈率可降至28倍/20倍。这种“估值看似高但未来会被业绩追上”的结构性特征,正是机构持续看多的核心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资金的逻辑已经发生迁移:从“是否贵”转向“是否稀缺”。在AI基础设施浪潮中,具备全球交付能力、工程标准化体系与液冷专利的公司极为有限。Vertiv是具备液冷、电力一体化解决方案,且具备较强全球交付能力的少数厂商之一,是全球数据中心整体热管理的一线龙头。
四、结构博弈的三重信号
这份财报之所以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并非仅因为业绩超预期,而在于其释放了三重结构信号——这也是Vertiv未来增长曲线的关键。
1. 结构性红利开始兑现:液冷渗透率提升
AI数据中心普及的初期,客户多采用“混合冷却”方案(风冷+液冷),以降低改造成本。如今,随着单机柜功率密度突破100千瓦,液冷已成为主流。Vertiv的产品组合正在顺势演进——从机柜到冷板、从配电到热交换单元,实现高附加值环节占比提升。这一结构变化,使其收入增长不再仅依赖“建机房”,而是来自“每机柜价值量”的提升。
2. 节奏错配下的增长惯性:订单与交付的时间差
积压订单95亿美元意味着至少6至8个季度的可见增长,但交付节奏受限于客户的建设周期。这种时间错配带来了“利润惯性”:即使新订单放缓,未来一年收入仍会持续上升。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滞后效应强化了业绩的稳定性,也意味着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
3. 估值与盈利弹性的“结构空窗期”
目前Vertiv的估值看似昂贵,但这恰是市场低估成长性的体现。AI基础设施投资正从GPU堆叠转向“全栈优化”,热管理、电力分配、系统集成的需求弹性正在被重新定价。摩根大通所称的“合理乐观情景”,本质上反映的就是这一空窗期:在市场盈利预期上调之前,股价仍有进一步重估空间。
五、风险与挑战:成长曲线并非无波
当然,没有哪一轮“结构红利”是没有风险的。Vertiv也面临几项值得关注的变量。
第一,交付瓶颈与供应链稳定性。
AI数据中心建设加速,美洲/亚太 销售增速分别为 +43%/+20%;公司未披露 区域订单占比,部分关键组件(冷板、流体连接件)仍依赖少数供应商。若上游产能出现延迟,可能短期影响项目节奏。
第二,竞争加剧。
液冷赛道的高利润吸引了电气巨头加速入局。施耐德电气、伊顿、台达电等企业正加大在AI冷却领域的研发投入,尤其在中国市场,国产厂商正通过成本优势快速崛起。虽然Vertiv在系统方案和全球交付方面优势明显,但未来两年竞争壁垒将持续被测试。
第三,客户集中度问题。
AI数据中心建设主要由少数超大规模云厂商推动。若客户资本支出节奏波动,可能短期影响Vertiv订单流。特别是在全球利率高企背景下,部分项目存在延期风险。
这些风险虽不改长期趋势,但意味着Vertiv的成长曲线不会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更可能是伴随周期性波动的上行通道。
结语:AI基础设施的中场战事
回看过去两年,AI产业的焦点始终围绕芯片与算力。但当GPU价格与供需关系趋于紧张,行业的下一个竞争前沿已悄然转向“基础设施效率”。谁能在单位算力成本、能源效率、散热稳定性上实现突破,谁就掌握了AI基础设施的主动权。
Vertiv的三季度财报,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它代表着从“买GPU”到“建系统”的转折,也象征着AI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中场阶段——从堆算力到比效率,从硬件扩张到全栈优化。
摩根大通的判断或许夸张,却也准确点出了行业节奏:“从光速到荒谬的速度”,形容的正是AI基础设施投资的爆发式升级。而Vertiv,恰好站在这条加速曲线的中心。
在AI浪潮的第二幕里,AI机柜功率暴涨,风冷彻底失效,液冷成为必需。2026年,在AI园区建设与改造的双重驱动,液冷需求有望爆发。
Vertiv的机会,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