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万张TPU,数百亿美元,Anthropic和谷歌达成巨额交易

当地时间10月23日,Anthropic 与谷歌云签下了一份足以重塑AI版图的合作协议——一笔高达数百亿美元的交易,谷歌云将在2026年交付高达100万片定制 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芯片,届时这些芯片将带来1吉瓦的算力。
行业估算显示,一个一吉瓦数据中心的成本约为500亿美元,其中约350亿美元用于芯片采购。
这些芯片将部署于谷歌的云端网络中,为Anthropic的Claude系列模型训练提供支持。Anthropic在官方声明中确认,这次合作将扩展其对谷歌TPU与AI服务的使用,旨在为下一代Claude模型提供训练算力。谷歌方面也表示,这笔交易反映了其AI基础设施战略的深化方向。
算力换未来:合作的底层逻辑
Anthropic与谷歌的合作,可以看作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联盟。
Anthropic成立不过三年,却迅速崛起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AI公司之一。其Claude系列模型在性能和安全性上屡次与OpenAI的ChatGPT等产品并列业内前沿。但强模型意味着强算力。仅Claude 3一代,就需要大量高端芯片支撑;而要推动新一代多模态模型的训练,Anthropic必须找到一个稳定且可持续的算力来源。
谷歌云正好是那个“能源井”。
相较英伟达的GPU,谷歌的TPU在深度学习领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谷歌希望通过与Anthropic的深度合作,强化TPU在AI产业的地位,避免被GPU生态进一步垄断。
这场交易是一场“算力换生态”的互补博弈。Anthropic需要谷歌的算力,谷歌则需要Anthropic的增长。
为什么是现在:AI能耗与算力压力
2025年的AI行业,正在逼近一场算力与能耗的临界点。
自ChatGPT引爆生成式AI以来,全球AI服务器的电力消耗持续攀升。微软、亚马逊、Meta、英伟达都在扩建数据中心。
Anthropic的崛起,也让算力的需求急剧上升。公司内部测算未公开,但从行业普遍趋势可见,AI模型训练的资源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面对这种压力,寻找长期、可控的算力合作伙伴成了唯一的出路。
谷歌的TPU资源,恰好是这场能耗焦虑中的稳定器。TPU在能效表现上更优,可通过谷歌云的数据中心快速横向扩展。对Anthropic而言,这意味着能在能源受限的时代保持扩容能力。
这也是此次合作能在此刻敲定的关键。AI正进入算力饱和的节点,而Anthropic和谷歌的合作,本质上是一种“提前锁定能源与算力”的战略布局。
此次交易将使谷歌云获得领先AI公司的长期绑定,带来稳定的算力需求和云营收。更重要的是,谷歌终于有了一个展示TPU商业化能力的实际案例。这对于吸引后续AI公司采用TPU生态至关重要。
多家报道指出,这笔合作可能不仅限于硬件供应,还包括谷歌AI工具与服务的进一步开放,如Vertex AI等。这意味着双方正尝试建立更紧密的技术生态,而谷歌希望藉此巩固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地位。
对于Anthropic来说,这笔交易同样是生存的关键。
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以安全、透明和对齐为品牌核心。但理想主义需要现实支撑——那就是算力。此前Anthropic曾获得亚马逊的战略投资,也使用AWS的基础设施。然而,随着Claude模型的复杂度飙升,AWS现有算力已难以满足其增长需求。
谷歌云的介入,解决了Anthropic的燃眉之急。百万级TPU的供给,将让其在接下来的模型迭代中拥有稳定的资源保障。
这不仅是一场硬件合作,更是一次生态平衡。Anthropic通过绑定多家云厂商(亚马逊、谷歌),实现算力来源多元化,避免被任何单一平台锁定。在当下AI格局日益集中化的背景下,这样的策略既稳健又必要。
连锁反应:AI产业的“算力和电力焦虑”
这场交易的余波,已经在整个AI产业中蔓延。
首先是算力资源的再分配。谷歌为Anthropic开放的TPU份额,将显著增加谷歌云的AI算力负载。
其次是电力系统的压力。按业内普遍换算,1GW电力约相当于几十万户家庭的用电量。为了支撑如此规模的算力扩张,谷歌势必继续投资数据中心建设。
第三,AI供应链的上游厂商将间接受益。TPU芯片制造依赖先进代工工艺,订单规模的增长将进一步推高半导体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象征着AI基础设施投资的持续加速。GPU、存储、网络组件等关键环节的紧张态势,短期内难以缓解。
这场合作,不可避免地被拿来与OpenAI的系列交易比较。
OpenAI与甲骨文的合作,涉及云计算与算力资源,但公开信息中未披露具体金额。相较之下,Anthropic与谷歌的交易规模虽小,但聚焦明确——核心集中于TPU算力与AI训练。
从目前的形势看,AI公司将不再只是“租算力”,而是与云厂商共建生态。硬件、能源、模型、算法将逐步融合。
Anthropic与谷歌的合作,让人看清了一个事实——在AI的新时代,算法不再是稀缺资源,算力才是。
每一座数据中心,都是未来的“发电厂”;每一片芯片,都是智能社会的“血细胞”。
这笔百亿美元的合作,或许只是AI竞赛的新起点。真正的较量,仍在电力、芯片与基础设施的每一个节点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