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摩尔线程过会28天后,沐曦也过会了

作者: 预见大模型 英伟达 顶级公司 AI芯片 #AI芯片 #顶级公司 #英伟达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901

10月24日,上交所上市委员会发布公告,沐曦股份科创板IPO获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企业,从初创实验室起步,仅五年便站上资本舞台。

此前,沐曦集成电路(南京)有限公司在南京公开发布首款全国产通用GPU——“曦云C600”,由国内团队设计与制造协同完成。

从实验室到科创板:五年的奔跑

2020年,沐曦在上海创立。彼时的中国GPU市场几乎被海外厂商垄断,本土企业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5年发展,这家自主研发全栈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的创业公司,产品覆盖人工智能计算、通用计算和图形渲染,其中GPU产品累计销量超过25000颗。

五年时间,公司实现了从设计验证到产品落地的跨越。2021年,其GPU原型流片成功。2023年,“曦云C500”系列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产品已在云计算和图形推理领域试用。2025年,“曦云C600”正式亮相,支持AI训练、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等场景,体现出更高的通用性与性能潜力。虽然尚处在风险量产推进阶段,但其产业协同模式已初具规模。

公司核心团队拥有来自AMD、英伟达等国际芯片企业的研发背景。招股书披露,沐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资金主要投向通用GPU架构、AI加速设计及国产化验证环节。目前公司正与本土EDA、封测等环节合作,推进供应链国产化。

在中国GPU版图中,沐曦常被称作“四小龙”之一,与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燧原科技齐名。与多家主攻AI专用算力芯片的同行不同,沐曦的定位更接近通用GPU领域——兼顾AI训练、高性能计算(HPC)和图形渲染。

“曦云C600”亮相于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其支持多精度算力计算与高带宽内存(HBM3E)接口设计,显存容量达144GB,并具备可扩展的互连技术。虽然性能尚未达到国际顶级GPU的水准,但在安全性、生态独立性及自主可控方面,其意义更大。

目前,正在研发中的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则将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及能效比等方面进一步大幅提升,接近NVIDIA H系列旗舰H100水平。

在全球GPU供需紧张的背景下,沐曦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算力选择,也在AI训练和科研领域为国产芯片生态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沐曦过会,能否带领国产GPU突破国际垄断

根据披露,沐曦股份此次IPO拟募资约39.04亿元,用于新一代通用GPU和AI推理GPU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公司最近一次外部融资投后估值约210亿元。自2025年6月获受理以来,其资本关注度持续升温。

沐曦的股东阵容涵盖多家半导体投资基金及产业资本,部分A股上市公司也间接参股。IPO过会后,这些投资者的账面收益显著。GPU是AI算力的“心脏”,而AI正是这一轮科技变革的核心。对沐曦而言,融资并非终点,而是进一步打通研发与量产闭环的关键环节。

沐曦过会,被业内称作国产GPU“破冰”的标志事件。长期以来,GPU架构、驱动和生态几乎完全依赖海外技术体系,而国产GPU多停留在原型或验证阶段。此次成功过会,使国产GPU企业首次具备“从研发到资本市场”全流程的可持续路径。

“曦云C600”的亮相,使国产GPU迈入可交付阶段。它不仅象征企业的技术进展,也体现了国家在算力自主化上的长期投入成果。GPU如今已成为AI大模型、科学计算和工业仿真的核心基础设施。拥有自主GPU体系,意味着未来在高算力竞争中拥有更大的战略自主性。

IPO之后: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试炼

过会只是序幕。沐曦的真正挑战,在于持续创新与生态构建。

首先是技术延续。公司正布局下一代GPU研发,重点提升AI推理效率与能效比。但GPU生态的建立极其复杂,不仅需要硬件性能,还依赖完整的软件栈、驱动系统与开发工具链。英伟达的CUDA生态历经二十年积累,沐曦若要形成自主体系,仍需长期投入。

其次是市场竞争。国内壁仞、寒武纪等厂商正加快AI算力芯片的布局,更不必说国际上还有英伟达和AMD等巨头,沐曦若能在“通用GPU+AI融合”领域形成性能与成本的平衡,将有望确立长期优势,并有力推进国内AI行业的发展。

此外,供应链自主仍是关键。先进制程与核心材料的部分环节仍受海外技术制约。沐曦计划将募资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国产工艺验证和材料协同开发,这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底盘工程”。

2025年,中国GPU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约40%。AI服务器、自动驾驶、数字人、元宇宙等领域的需求快速增长,正在推动GPU成为新一代数字经济的核心硬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沐曦的崛起不仅是技术成果,也将推动了产业生态的协同成长。从EDA工具到驱动框架,从操作系统到开发者社区,国产环节正逐步打通。过去的“点状突破”,正在转变为“链式整合”。国产GPU不再是“替代方案”,而是在自主可控、生态共建层面开辟了新赛道。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