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4越涨越猛!存储芯片“剪刀差”持续扩大
“早知道就多囤几根内存条了。”
这成了10月电商圈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话。
16GB DDR4条子一根卖到500元,比去年翻了两倍多,买内存都快赶上炒股。
而且,就连小米手机部总裁卢伟冰也发文表示,K90标准版的定价压力主要来自上游“存储成本暴涨”,实际传导已远超预期。
他坦言,“存储成本上涨幅度高于预期,且持续加剧。”

所以,别以为这轮存储芯片涨价潮只是散户情绪起哄,这背后其实是整个全球存储行业的真实狂飙。AI浪潮把算力推上新高度,也把内存、闪存、固态硬盘(即用芯片替代机械磁盘的存储设备)等硬件,卷入了一场罕见的“超级周期”。
一、供需错位,超级周期的底层逻辑
所有的价格暴涨,归根到底都是供需的错位。
这一次,存储芯片的供需错位,几乎是“教科书级”的。
先说供给端。
自去年年底起,全球三大巨头——三星、SK海力士、美光(集体“踩刹车”。不是生产不动,而是主动减产。
三星对通用型存储产品保持低配比出货,部分客户反馈订单量仅为往年的一小部分;
美光削减了约15%的闪存(即非易失性存储芯片)产量;
海力士则在资源上全力转向HBM(高带宽内存)。
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原厂继续将产能向利润更高的高带宽内存(HBM)与DDR5倾斜,这一调整直接压缩了传统DDR4、LPDDR4X等“中低端”颗粒的供应空间。而这些传统颗粒,恰恰是消费电子和个人电脑市场的主力。换句话说,巨头在“抽血”——他们宁可少卖一些便宜货,也要把产能挪去做人工智能专用芯片。
而需求端,则在狂奔。
自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之后,全球科技公司都疯了。
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CoreWeave——五家巨头光是2025年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就高达约4000亿美元。
这些钱不是花在PPT上,而是砸进了图形处理器集群(即GPU服务器群)、人工智能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每一个图形处理器都得搭配成堆的高带宽内存,每一台服务器都在往更大容量、更高速的内存上堆料。
结果就是:高带宽内存和DDR5的产能被挤爆,传统DDR4、低功耗移动内存(即LPDDR4X)也被“拖累”涨价。
这就像整个行业被人工智能吸成一个“黑洞”——资金、产能、材料、技术,全被卷进去。
二、涨价潮,从芯片一路传导到终端
这种结构性的紧缺,很快就传导到了下游。
集邦咨询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DDR4 8Gb芯片现货价已接近6美元并继续抬升(从年初1美元已涨五倍);进入10月后多规格报价在5.6—11美元区间波动。
DDR5 16Gb芯片也上涨约40%,创下历史高位。
科技研究机构TechInsights数据显示,4月时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即DRAM)现货价同比涨4%,到了9月已大幅抬升;行业监测显示,库存均值从2023年初的31周骤降至2025年三季度约8周,创历史新低。
当价格曲线与库存曲线出现“死亡交叉”,卖方市场特征正式确立。现在不是谁愿意买,而是有没有货可买。
更离谱的是,连企业级固态硬盘(即服务器专用SSD)都在涨。
在AI服务器带动下,企业级SSD合约价三季度上调约10%—15%,四季度仍有8%—13%的上行空间。四层单元晶圆(即QLC晶圆)价格在9月单月上调约15%—20%,供需偏紧持续。
手机端的嵌入式存储、可擦可编程闪存这些原本“边角料”市场,也被AI手机和车载算力拉了一波行情,预计四季度价格还会维持双位数增长。
整个行业进入了“人人囤货”的状态:
模组厂怕断供;
经销商怕拿不到货;
电商怕断链。
于是,囤货潮、涨价潮、缺货潮,三浪叠加。
热门型号内存条在部分平台直接“售罄”,DIY圈又一次重现“炒内存”的疯狂。
三、谁是最大赢家?
这轮暴涨,最先笑出声的,当然是上游原厂。
据机构测算,三星第三季度标准DRAM运营利润率约40%,高带宽内存利润率更高,约60%。
美光方面,市场普遍预计高端存储结构带来的盈利扩张或延续至2026财年,企业级与AI产品线盈利韧性更强。
也就是说,他们要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利润天花板。
当价格上涨成为常态,原厂短期内未见主动压价动机。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国内厂商。
过去几年,国产存储企业始终卡在“量产难”“验证慢”“良率低”的瓶颈期。可现在,国际大厂的减产反而为它们打开了窗口。
当三星和海力士腾出低端订单去做AI芯片时,国产厂商得以切入更大的代工、设计环节。一些二线模组厂、封测厂甚至开始接到海外客户的转单。
市场份额的迁移,正在悄然发生。
在闪存、动态存储、控制器等关键领域,中国企业从被动替代变成了“机会承接”。
国产厂商正迎来窗口期:
国际巨头减产、高端产能转向AI,使得国产厂商在设计、制造、封测、设备等环节加速突破。代表性公司如下:
1. 设计端:存储芯片自主能力抬升
兆易创新: 国内存储芯片设计龙头,产品覆盖并行非易失性存储器、利基型动态随机存储器与微控制器单元三大核心赛道。自研128层三维闪存良率已达较高水平,成本相较海外同类产品具优势。
澜起科技: 全球内存接口芯片龙头,主导DDR4与DDR5接口芯片标准制定,其寄存器-时钟驱动器产品在服务器内存中占据核心地位,DDR5代际切换下市占率持续提升。
德明利: 国内主控芯片设计领先企业,自研固态硬盘控制器产品支持PCIe 4.0接口与3D NAND闪存,已完成样品验证。
北京君正: 布局车规级存储芯片,通过收购ISSI拓展产品线,覆盖静态随机存储器与动态随机存储器全品类,21纳米样品已完成开发。
2. 制造端:先进工艺与良率提升并进
长江存储: 凭借自主“Xtacking(晶栈)”架构实现高存储密度,其三维闪存层数已超过200层,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阵营。
长鑫存储: 产品良率处于行业前列、成本具备优势,先进制程研发稳步推进,并已取得多项国际认证,成为国产DRAM关键力量。
3. 封测与模组端:系统化能力形成闭环(涵盖模组与封测环节)
江波龙: 国内存储模组龙头,具备“设计+封装+测试”一体化能力,产品覆盖消费级、企业级与嵌入式全品类。
佰维存储: 全栈存储方案提供商,推出全球首款12TB四层单元(QLC)固态硬盘,面向AI数据中心应用。
香农芯创: 国内主要存储模组与分销厂商,代理SK海力士等原厂产品,业务覆盖AI服务器、企业级SSD及HBM供应链。
通富微电: 国内封测龙头之一,具备HBM 2.5D/3D封装能力,为多家国际芯片客户提供AI高带宽内存量产支持。
长电科技: 全球第三大封测厂商,正加快HBM封测产线建设,布局AI服务器及高性能存储应用。
深科技: 国内存储封测龙头,掌握硅通孔与微凸点等核心工艺,在高带宽内存(HBM)封装环节全球市占超10%。
4. 设备与材料端:核心装备与关键材料并进
北方华创: 半导体设备平台型企业,在存储领域提供刻蚀机、物理气相沉积与硅通孔刻蚀设备等关键装备,部分客户中刻蚀机市占超过一半,是国内存储制造设备核心供应商。
雅克科技: 提供高带宽内存封装所需High-K材料与关键前驱体,在半导体化学材料领域具有技术壁垒。
华海诚科: 国产CMP抛光材料龙头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3D NAND、HBM等先进制程环节,是国内替代进程中增长最快的材料厂商之一。
5. 配套端:AI硬件生态协同扩张
润旭科技: 全球领先的DDR5内存连接器与模块化封装方案供应商,产品覆盖AI PC与服务器市场。
聚辰股份: 国内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龙头,产品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控制、电源管理与智能终端。
不过需要注意,国产厂商在控制器、固件及客户验证周期上仍存在门槛,短期要完全替代国际大厂仍需时间。
换句话说,这次的超级周期,不仅是涨价周期,更是国产替代的“试炼场”。
四、AI泡沫,还是产业新周期?
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又一场昙花一现的泡沫?
确实,存储行业过去几十年周期轮回:涨三年、跌三年,波动比股市还凶。
但这次不同。
第一,人工智能的需求不是短期炒作,而是基础设施革命。
人工智能训练、推理、视频生成、模型托管,都要消耗惊人的内存与存储。
算力的每一次迭代,都会带来至少十倍的存储需求增长。
第二,供给侧的扩产难度远超过去。
高带宽内存、DDR5等高端制程动辄10纳米级别,良率控制极难,资本支出高、回报周期长。想扩产,得掏出几十亿美元,还要看极紫外光刻设备的供应节奏。
这意味着供应的刚性约束会持续数年。
第三,人工智能之外的新需求也在支撑周期底部。
包括车用微控制器、工业控制、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个人电脑,都在推高单位存储容量。
这让行业的底部支撑比以往更厚。
综合来看,这轮“超级周期”的逻辑不是价格自嗨,而是人工智能算力需求驱动下的产业结构再分配。
验证点也很明确:现货与合约价同步上行、库存周数低位徘徊,均指向卖方市场延续。
五、从“炒内存”到“赌周期”,投资该怎么看?
资本市场早已闻风而动。
无论是海外的美光、海力士,还是国内的兆易创新、北京君正、江波龙、东芯股份、朗科科技,全线启动了周期反转行情。
逻辑很简单:
上游厂商掌握价格权;
中游模组厂赚库存溢价;
下游渠道商吃供需差。
三层利润链条同时扩张,这是标准的“多头共振”。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略。
一旦人工智能资本开支降温、存储扩产重启、库存周期反转,价格会立刻松动。
但在当前供需格局下,2026年前维持高景气的概率更高。
对投资者而言,最聪明的做法不是追涨杀跌,而是盯住两件事:
谁掌握高端产能(如高带宽内存、DDR5);
谁有能力接住国际厂商让出的中低端订单。
结语
回到开头那句玩笑——“早知道就多囤几根内存条”。
其实这不只是个人的感叹,而是整个存储芯片行业的写照。
AI正在改写供需逻辑,也让一个“老行业”焕发新生。
涨价只是表象,真正的底层逻辑,是算力社会下的数据洪流正在吞噬一切。
对于投资者来说,接下来的问题不是“还能涨多久”,而是——谁能在这场被人工智能点燃的超级周期里,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