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带来的超级机遇!
最近“十五五规划”成了热门话题。
很多人还在用“延续”两个字看待它,觉得无非是“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继续。但在我看来,这次完全不同。
这份规划,可能是决定中国未来二十年的分水岭。
我一直说,看清国家在做什么,决定的不只是你的财富,更决定你和你的下一代能不能因此受益。
因为在这一次,我们真正要用“中国的算力”,去定义中国的未来。
一、五年规划,从来不是五年
很多人以为五年规划是短期政策。其实不是。
每一次规划,都是在为未来五到八年甚至更久的周期埋伏笔。
就像九十年代房地产政策出台,真正释放红利已经是2000年以后了。
“十二五”那五年,定义了中国的消费时代;格力、茅台、伊利那一批公司都在那时崛起。
“十三五”主打基建,让整个中国的重工业、机械制造和建筑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十四五”又接棒新能源,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把一个时代的风口都点燃了。
那么“十五五”呢?
这一次的核心,不再是消费,不再是地产,也不再是基建,而是算力。
换句话说,过去二十年是“制造定义中国”,未来二十年是“算力定义中国”。
二、为什么是算力?
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必须转型的临界点。
人口结构在变,地产周期见顶,传统产业利润被压到极限。
大家都在问:下一步往哪走?
我们以前讲转型,总觉得方向不够清晰。
但“十五五规划”终于给出了一个极明确的抓手——算力。
这是一次全局的重构:
过去的基建是修公路、建桥梁;现在的基建是建数据中心、超算中心、AI园区;
过去地产是建楼卖房;现在地产的逻辑正在变成承载AI基础设施的土地、电力和配套服务。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能源和算力的现代化。
有些人觉得这听起来很抽象,但其实很现实。
数据中心要建、电力要扩容、液冷要升级、芯片要自产、模型要跑得动、AI要能落地——
这些环节加在一起,就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底层。
三、从“替代”到“自立”
过去我们谈“国产替代”,目标是追上别人。
但从“十五五”开始,这个逻辑要变了。
因为现在已经不是替代,而是自立。
美国的技术封锁不会松,产业链的围堵也不会停。
中国想要真正走到前面,靠的是用自己的智慧,把科技和产业体系彻底自我造血。
从芯片、算力、模型,到电力、冷却、封装、算法栈——
这一整条链要靠自己站起来。
我一年前录过一期视频叫《中国的科技自立之路》。当时播放量不高,但我还是坚持录。
因为我知道,这是中国的必经之路。
今天回头看,那个判断几乎被全部印证。
四、经济不是没钱,而是钱不知道去哪
很多人看到经济放缓就慌,以为是没钱了。
其实不是。
中国的钱从来都不缺,只是找不到确定性。
以前地产是最大的确定性,所以全国的钱都往地产里挤。
但地产的逻辑走完了,现在大家都在观望:接下来投什么?
我认为,“十五五规划”就是国家级的重下注。
它告诉你:未来的确定性在科技,在算力。
过去是房地产承载了中国的增长,如今则是算力承载中国的再增长。
AI数据中心、电力系统、液冷技术、服务器制造、国产GPU、行业大模型——
这些都将成为“新房地产”,成为未来的生产性资产。
五、推理市场,会成为中国的主战场
我在很多场直播里都提过,推理市场的价值,会远超训练市场。
训练是一时的,推理是永续的。
模型训练完要不断推理、调用、落地,推理才是真正的算力消费。
美国有三亿人,中国有十四亿人,光行为数据的量级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同样的AI模型,中国的推理市场规模将远大于美国。
这意味着我们在算力消费端有天然优势。
所以未来的方向,不只是造芯片,而是围绕算力消费建生态。
谁能掌握算力的入口,谁就能掌握整个生态的主动权。
六、资本的逻辑,也要改写了
我一直在关注AMD和英伟达。
过去大家只看英伟达,因为它代表训练算力。
但未来AMD代表的是推理算力——
也就是更便宜、更通用、更高性价比的那一部分市场。
这就像一场价值重估:
当推理侧的规模爆发,市场会重新给估值。
我认为未来三到五年,AMD与英伟达的估值差距会大幅收窄。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中美市场:
科创板与纳斯达克的估值鸿沟,也会逐步被抹平。
短期或许追不上,但从五年、十年的维度看,这是必然的过程。
当中美科技溢价收敛,整个上下游的产业链都会水涨船高。
七、算力换代,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转折
你可能觉得这些太宏观,那我们来讲生活。
比如医疗。
过去我们看病,要挂号、排队、花时间。
未来AI医疗模型会帮你做第一轮诊断和建议,甚至可以通过语音与医生协作。
这不只是效率问题,而是成本问题——
过去看病花300块,现在可能100块搞定。
这就是消费换代。
再比如地产。
很多城市的地现在空着,因为房子卖不动。
但数据中心、电力设施、AI园区都需要地。
那这些土地、建筑、资源,就能无缝转化为新型资产。
这是一次系统级的重塑。
八、我们的二十年,从此刻开始
“十五五规划”是一场国家级的突围战。
它不仅是五年的计划,而是未来二十年的蓝图。
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算力大国,从“模仿”走向“自立”。
这不仅是一次经济周期的转折,更是一场文明层面的再出发。
我一直强调——
眼光一定要放长远,明白国家在干什么,明白我们该如何去跟着走。
这不仅决定你当下的财富,也决定你和你的孩子能不能分享未来的红利。
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小波动,这是一场产业换代的长跑。
过去的基建定义了一个时代,
未来的算力,将定义新的时代。
中国的算力,将从此崛起,
并打开——科技自立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