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量子计算产业链梳理:下一个万亿赛道,正在被提前布局

作者: 预见大模型 算力租赁 AI芯片 #AI芯片 #算力租赁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897

还记得当年第一次打开ChatGPT的那种震撼吗?

它能写诗、能写代码、能写年终总结。可很少有人意识到——支撑这场奇迹的,是几乎被“榨干”的计算力。

当摩尔定律不再好用,晶体管的脚再也塞不下去。于是,科学家开始问:

有没有一种计算方式,能不靠“堆卡”,就跳出这张二维的棋盘?

答案,是量子计算。

它不是更快的电脑,而是完全不同的电脑。

如果说传统计算是一步步在楼梯上爬,那么量子计算就是坐电梯 ——直接从一楼到顶层。

一、量子计算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在抛硬币。传统计算机的逻辑是:要么正面,要么反面。

而量子计算机的逻辑是:在落地之前,它既是正面,也是反面。

这种“同时是0也是1”的状态,就是叠加态

更神奇的是,如果你抛两枚硬币,它们可以“心有灵犀”——不管飞多远,只要你看到一枚是正面,另一枚就立刻是反面,这叫纠缠态

这两个特性,让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尝试成千上万种可能

比如在一个迷宫问题上,普通电脑要一条条试,量子计算机则像“同时走进所有路口”,直接找到出口。

这听起来像魔法,但它已在现实发生。

2019年,谷歌发布了那块被命名为“悬铃木”的量子芯片——54个量子比特,只花了200秒,就完成了当时超级计算机要花1万年才能算完的任务。

那一刻,科学家们说:“我们实现了量子霸权。”

二、量子计算产业链

量子科技已被纳入国家“十五五”重点目标,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既是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焦点,也是我国推动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战略路径。

在全球范围内,量子计算产业正处于从科研验证向工程化与产业化过渡阶段 ,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均在加快布局。

上游:硬件与核心技术基础

上游是整个产业链的起点,承担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与关键装备制造。核心包括量子芯片、低温制冷系统、测控设备、光学与互连组件,是算力性能的物理基础。

目前国际主流路线以超导量子、离子阱量子、光量子和半导体量子点 为代表。

· 超导派 :代表谷歌、IBM、阿里。优点是速度快、技术成熟;缺点是必须在-273℃的“超级冰箱”里运行,一不小心热一点就全乱套。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台必须泡在液氮里的超级电脑。

· 离子阱派 :像精密钟表匠,用激光束困住带电原子。精度极高,但系统太庞大,就像你要用显微镜去数星星。

· 光量子派 :中科大“九章”团队的路线。利用光子的波动特性,让量子信息像光纤一样传递。这条路更像“造光之城”,扩展潜力大,但控制难度也堪比“追光子”。

· 半导体量子点派 :英特尔的梦想——用传统芯片工艺做量子。这条路商业想象力大,但还在实验室爬坡。

中国的突破主要集中在超导与光量子体系

· “祖冲之”系列 (超导体系)和“九章”系列(光量子体系)已实现特定任务下的量子优越性;

· 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福晶科技、华工科技 等企业逐步形成从芯片—测控—光学材料的完整链条;

· 中电科16所、中国知冷 在稀释制冷和低温装备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

不过,量子芯片的稳定性与纠错率仍是核心瓶颈。未来竞争焦点在于比特保真度、相干时间、纠错算法与系统扩展性 。这是决定量子计算性能上限的关键战场。

中游:整机系统与软件平台

中游是量子计算“可用化”的关键环节,连接上游硬件与下游应用。主要包括量子计算机整机制造、控制系统集成、算法平台和云端算力服务。

这一层的核心任务,是把分散的硬件能力转化为可调用的计算资源

从全球趋势看,整机制造正逐步向“云化算力”转变,形成量子算力即服务(QaaS)商业模式。

国际上IBM、亚马逊、谷歌均已开放量子云平台,国内的中国电信量子研究院、百度“乾始”、阿里云量子实验室 也在加速构建国产QaaS体系。

在工程化阶段,中国的整机能力主要集中于:

· 国盾量子、本源量子 等企业推进超导整机商用化;

· 中科曙光、科华数据、铜牛信息 提供系统集成与算力平台;

三大运营商参与网络接入与安全管理,推动量子通信与量子云的融合。

当前挑战在于规模扩展与软硬件协同效率 ,关键指标从比特数量转向“有效比特”与任务成功率。未来几年,国内中游环节有望形成产业化突破口。

下游:应用与行业落地

下游是量子计算与经济体系结合的终端环节,承担商业化验证与行业落地任务。应用方向主要集中在高算力、高安全、高优化需求领域 ,包括:

· 金融建模与风险控制 (组合优化、量化分析);

· 制药与新材料研发 (分子模拟、化学反应路径预测);

· 通信与安全加密 (抗量子密码、量子密钥分发QKD);

· 能源与工业仿真 (电网调度、路径规划、流体计算等)。

目前,中国下游应用仍以量子通信与抗量子安全 为主,金融和制药领域处于算法试验阶段。代表企业如神州信息、格尔软件、吉大正元、电科网安、天融信 等已推出量子安全产品;南方电网、中石化 等央企探索在电力、能源与资源勘探中的算力应用。

整体来看,下游环节仍处于市场培育期,但随着量子算力云平台开放和行业算法成熟,金融、制药、AI优化 有望成为最早实现商业化突破的领域。

部分代表公司汇总

上游(硬件与基础设施)

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华工科技、福晶科技、罗博特科、腾景科技、光韵达、光迅科技、航天电子、银轮股份、国电南瑞、中航光电、浙江东方。

中游(整机系统与平台服务)

国盾量子、科大国创、雷科防务、科华数据、中科曙光、铜牛信息、国民技术、设计总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亨通光电、富士达、光库科技、震有科技、达华智能。

下游(应用与安全体系)

神州信息、科大讯飞、雄帝科技、海能达、苏州科达、中创股份、亚光科技、天融信、楚天龙、信安世纪、吉大正元、三未信安、电科网安、陕西华达、奇安信、中国长城、飞利信、中国海防、天奥电子。

三、量子计算的三大挑战

量子计算的难,不在理论,而在工程。

第一道坎是稳定性 ——量子比特极易受干扰。稍有震动、温差、电磁波,它就塌缩。要让它稳得住,就得靠稀释制冷机把温度维持在几毫开尔文(约0.01K)的环境,比外太空还冷。

第二道坎是纠错成本 ——一个逻辑比特往往要几百个物理比特托着。科学家必须发明更高效的纠错码,降低逻辑比特成本。

第三道坎是规模化互联 ——要让几百台量子芯片像服务器一样协作,还需模块化和光电互联技术的突破。

量子的未来,取决于谁能把“科研突破”炼成“工业标准”。

四、结语

AI让我们第一次看见了算力的极限,而量子计算正在打开另一扇门。

今天它依然贵、冷、难,但当年的AI训练也曾被讥讽“烧钱、没用”。

AI靠堆GPU让机器会思考,量子计算让机器学会同时思考所有可能

未来,当我们再谈“算力”,衡量标准或许不再是晶体管密度和显存容量,而是相干时间、门保真度、逻辑比特数 这些全新的指标。

AI改变算力的密度,量子改变算力的维度。

而真正的红利,往往诞生在别人还看不懂的地方。

市场不会等待犹豫的人——它只奖励那些能把技术兑现为价值的人。

但必须看到,量子计算距离真正的产业成熟仍有距离:

核心器件国产化尚未完全突破,产业标准体系仍未统一,商业化模式还在摸索。

短期内,量子计算更多是科研投入与前沿布局的赛道,时间、资本与耐心都将是决定胜负的变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算力的浪潮,终将属于那些看得远、撑得久的人。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