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长电科技三季报点评:封测龙头位置要易主了吗?

作者: 预见大模型 HBM AI芯片 #AI芯片 #HBM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906

AI算力、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三大需求带动下,全球封测格局正在悄悄洗牌。

作为A股封测板块中首家披露2025年三季报的公司,长电科技的业绩表现具有“风向标”意义。

一、业绩表现

10月23日,长电科技发布2025年三季报。

公司前三季度营收持续增长,单季度收入再创新高,但净利润仍受成本和财务费用影响。总结就是,赚钱没去年多,但生意却越来越旺。

前三季度主要数据

· 营业收入:286.69亿元,同比增长14.78%;

· 归母净利润:9.54亿元,同比下降11.39%;

· 扣非净利润:7.84亿元,同比下降23.25%;

· 毛利率:13.74%,同比增6.28%(上升0.81个百分点);

· 净利率:3.32%,同比减22.61%。

第三季度单季数据

· 营业收入:100.64亿元,同比增长6.03%,创历史同期新高

· 归母净利润:4.83亿元,同比增长5.66%;

· 扣非净利润:3.46亿元,同比下降21.27%;

· 毛利率:14.25%,同比增16.5%(上升2.02个百分点);

· 净利率:4.80%,同比基本持平。

作为中国封测三巨头之首、也是全球前三的OSAT封装测试龙头 ,长电科技依然是宝刀未老。从CPU、GPU到车规MCU、功率芯片,再到存储器件——很多芯片的“最后一道工序”,都有长电的影子。

当然,投资者最爱问的一个问题始终没变:长电和通富,到底谁更强?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拆解这份三季报,看看行业的风向、周期的信号,和长电的底牌。

二、业务结构

长电科技正在“脱胎换骨”,从传统封测往高附加值领域转。

· 运算电子 同比飙升69.5%,这背后是AI芯片和高性能计算的爆发;

· 工业及医疗电子 涨了40.7%,国产替代的红利正在兑现;

· 汽车电子 增长31.3%,车规级封装需求连着上。

这三块业务撑起了新增长曲线,消费电子的低迷已经不是主旋律。公司开始丢掉低毛利的旧产品,往高密度、系统级封装靠。逻辑很简单:同样一台设备,封更贵的芯片,赚更多的钱。

并购方面,公司在三季度完成了对晟碟半导体(上海)80%股权的第三笔付款2740万美元,并调减对价约1004万美元。有人觉得这笔收购规模小、不够“炸”,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客户和工艺互补。晟碟的存储客户与长电的逻辑芯片客户形成拼图,这意味着未来订单结构更稳、回款更顺。

值得一提的是,晟碟半导体本身是全球领先的闪存封测厂商,原母公司西部数据在收购完成后仍将作为其主要客户,这意味着长电锁定了高价值、长期黏性的海外客户订单。

而且,长电的并购思路一贯“务实”:2015年,长电以收购星科金朋一战成名,拿下SiP、FCCSP、晶圆级封装等先进工艺,也让它第一次站上全球舞台。2024年再收晟碟,补齐存储类封测。现在这两块业务已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支撑。

仔细看财报里,公司管理层的口气也变了:以前是“跟着客户走”,现在是“挑客户、挑赛道”。他们认为封测行业正在从“晶圆驱动”转向“后道协同”,算力、通信、汽车电子这三条主线将是未来的高地。长电要做的,就是砍掉低附加值、卷价格的业务,把钱和人砸在真正能赚钱的方向上。

三、盈利能力分析

前三季度毛利率13.74%,比去年提升0.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约6.28%)。这不是靠涨价撑出来的,而是靠结构变化:AI、汽车、工业类封装比例提高。

净利率3.32%,同比降22.6%。看似下滑,实则是成本和财务压力在压利润。

财务费用的增速尤其猛,约2.88亿元,主要来自利息和汇兑损失。这说明公司正处于典型的“扩产阵痛期”:投资大、摊销重、利润滞后。

ROE3.41%,资产负债率43.1%,比去年底下降2.3个百分点,账面干净。问题在于资本效率:近十年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中位数才4.3%左右,不算高。长电赚的钱多靠规模,不靠效率。

这就是现在的长电:跑得快,但油耗高。要改善ROIC,只能靠结构升级与良率提升。更细地看,长电的盈利瓶颈不在订单,而在先进封装的兑现速度。

2025年上半年,公司并表的8家子公司中,仅有STATS、江阴长电和晟碟半导体 三家实现盈利,恰好都是掌握先进封装技术的核心主体。

而竞争对手通富微电的节奏明显更快——它在FCCSP、FCBGA 等倒装技术上已实现规模量产,良率高达98% ;其2.5D/3D封装 也已通过备案,进入应用验证阶段。正因如此,长电的毛利率(13.74%)仍略低于通富的(14.75%)。

这不是能力差距,而是节奏差距:通富已经在兑现利润,而长电还在铺未来的路。

四、亮点总结

1.运算电子业务暴增近70%,说明AI封测已经成业绩新引擎。

2.汽车电子成第二主线。国产替代提速,公司在车规级封装上的布局正兑现。

3.新产能与新技术双驱动。在建工程近40亿元,产线正在导入期,一旦良率稳定,利润曲线会更顺。

4.并购晟碟不是规模,而是结构。收购带来的不是短期利润,而是更优客户结构、更稳现金流。

5.杠杆弹性在累积。

五、风险与观察点

1.成本和汇率 依旧是两把悬在头上的刀,毛利率刚抬头,波动还没走远。

2.应收账款偏高。当期应收账款占归母净利润比达365.61%,说明账期延长,需要盯着现金流动向。

3.产能爬坡是关键。新厂要是良率不上来,利润就会被摊薄。

4.ROIC偏低。效率不高的问题没解决,未来几年要靠结构升级去修复。

六、结论

这份三季报,有点像一张“过渡期体检报告”。营收稳中有升,利润还在修复,结构已经在变。

产业趋势上,封测正从“制造环节”变为“技术主导环节”。谁能率先把2.5D、3D、CPO等先进封装推向量产,谁就能在AI算力周期中卡位上游话语权。

通富微电的领先是阶段性的,而长电科技的优势在“全球客户+全产业链布局”。它的产能与技术覆盖面更宽,一旦高端封装良率稳定、产能释放,利润增速将远超行业平均。长电科技现在的任务,不是跑得快,而是跑得久——在下一个封测周期启动前,把地基打到极致。

它的问题也摆在那儿:短期财务费用高、ROIC低、应收账款偏多。但这些都属于“扩产期的副作用”,不是根病。

关键看两点:毛利率能不能连升、良率能不能快稳。这两个指标一旦持续向上,利润自然会跟着起来。

机构普遍预测,长电2025年净利润或回到17亿元,EPS 0.99元。

资本市场不会为“漂亮的财报”鼓掌,它只看确定性。而长电现在做的,就是在“确定性”这条线上补课。

从对比来看,通富微电的优势在速度,长电科技的优势在体系。

通富在高端封装领域率先量产FCCSP、FCBGA、2.5D/3D等工艺,良率高、爬坡快,利润弹性更早兑现;而长电的强项在全球客户资源、产品线覆盖与供应链协同,它的体量更大、布局更深,扩张周期更长。通富像一辆灵巧的跑车,反应快;长电更像一台重型引擎,惯性大但动力足。

未来的胜负,不在谁起步更快,而在谁能在AI和先进封装的长期周期中更稳地跑完全程。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