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高盛上调阿里资本开支预期至4600亿:AI推理时代的新算力周期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909

10月23日,高盛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云计算与AI基础设施的最新报告。核心结论很直接——阿里巴巴未来三年资本开支将达到4600亿元人民币 ,远超此前的3800亿元目标。原因并非GPU价格上涨,而是一个看似悖论的现实:算力效率越高,资本开支越大

这份报告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更新了阿里的财务预测,更揭示了AI时代资本支出逻辑的重大转折:

技术效率的提升,不再意味着成本下降,而是意味着更多企业能“负担得起”更高强度的AI应用,从而拉动整体投资需求。

一、推理需求点燃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

在AI产业链上,训练曾是过去两年的主旋律——从ChatGPT到Sora,全球算力竞赛几乎围绕模型训练展开。但高盛指出,真正驱动资本支出进入新周期的力量是“推理” ,即模型被调用、生成内容和执行任务的过程。

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中国科技巨头的AI推理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

·阿里云方面,其AI推理任务量每2至3个月翻一倍

·字节跳动的“豆包”平台,9月的日均token消耗量达到30万亿 ,相当于谷歌的七成水平。

这意味着,AI已经不再只是研发成本,而是一种持续运营成本 。每个模型上线后,推理需求会不断吞噬算力资源,迫使云厂商必须持续扩容。

高盛预计,中国主要云服务提供商(CSP)在2025年三季度的资本开支将同比增长50% ,并且这一趋势可能延续到2027年。

二、阿里的“全栈AI云”押注:从训练到商业化的闭环

与字节跳动等消费级玩家不同,阿里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长期的路——企业级AI云(To-B)

高盛在报告中指出,阿里巴巴在外部AI云收入规模与企业客户渗透率 上均居国内第一。

它的优势在于“全栈能力”:自研模型(通义千问Qwen)、算力平台(飞天操作系统)、推理服务(Aegaeon池化系统)、再到AI应用(夸克、钉钉智能体)。

这使得阿里能像AWS在北美那样,形成“从模型到收入”的完整商业闭环。

例如,阿里云最新推出的Aegaeon GPU池化系统 能将GPU利用率提升82%,显著降低推理成本;但高盛强调,这种效率提升不会让资本支出下降,反而让更多企业客户能够负担AI应用,从而推动需求扩大。

在产品层面,阿里最近发布了“夸克AI助手”与视频创作平台“造点”,背后依托的是闭源的Qwen模型与Wan2.5多模态技术 。这意味着阿里不仅在算力底层布局,也在积极构建上层应用生态,力图让AI服务真正转化为企业级收入。

三、效率悖论:AI越省钱,企业花得越多

报告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段,是高盛对“效率悖论”的描述。

按常识,技术效率提升应当意味着支出下降。但AI领域的现实是:

GPU性能越强、模型越高效,AI的使用场景就越广,反而引发算力需求爆炸。

高盛用字节跳动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现象。豆包模型在今年上半年通过压缩token消耗量,将输入效率提升了数倍,但最终结果是——总token使用量在短短四个月翻倍

原因很简单:当边际成本降低,用户和应用的调用次数就会迅速增长。AI从“试用工具”变成“常驻助手”,推理次数随之激增。

这一趋势在企业级AI场景中更明显。

阿里云的客户包括金融、制造、政务等行业,这些客户正在将AI嵌入业务核心流程。每一个流程节点的智能化,都是算力需求的叠加。

因此,阿里面临的不是削减投资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扩张中保持回报率。

高盛认为,AI基础设施的投资进入了“正向循环阶段”:

效率提升 → 推理爆发 → 收入增长 → 再投资 → 更高效率。

而阿里凭借完整的技术栈,最有可能在这一循环中占据利润高地。

四、巨头分化:阿里To-B、字节To-C的两条AI赛道

报告对中国AI格局的另一个关键判断,是战略路径分化

阿里巴巴正聚焦To-B市场,打造企业级AI生态;字节跳动则继续深耕To-C端,依托流量与算法推动AI内容应用。

这种分化并非偶然,而是商业逻辑的必然结果。

·阿里的路径 :以通义千问为核心,强化企业云收入,通过AI工具赋能企业数字化。其客户愿意为稳定、安全、可扩展的AI服务付费。

·字节的路径 :通过豆包、抖音电商、AI键盘等消费级应用,把AI能力转化为用户时长与广告收入。其核心资产是流量,而非算力。

高盛认为,这种差异会在未来的资本开支结构中体现:

阿里的投资将集中于服务器集群、GPU互联和模型平台;

字节的投资则更多流向推理调用、用户产品与应用层面。

两者都在扩张,但方向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在“外部AI云收入”上的领先,意味着其业务具备更高的利润率弹性。一旦AI服务转化为企业级合同收入,其估值体系可能重构——从消费互联网的PE逻辑,转向云计算的PS逻辑。

五、全球比较:AI资本开支的“东升西稳”

高盛的研报不仅分析了中资云厂商,还横向比较了全球AI支出节奏。

报告指出,美国的AI资本热潮仍在延续,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 。但从增速来看,中国的AI基础设施投入增幅更快。

当前,阿里巴巴与腾讯的预期市盈率(2026年GAAP口径)分别为23倍与21倍 ,相比谷歌(24倍)、亚马逊与微软(28–30倍)仍有折价。

高盛认为,中国科技股估值仍处于“非泡沫区间”,市场尚未完全定价AI红利。

在成本端,阿里Qwen 3 Max模型的输出价格仅为GPT-5或Gemini 2.5 Pro的六折,这种低成本优势 将推动其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多应用机会。

报告提到,爱彼迎(Airbnb)已大规模采用Qwen模型支持客服业务,这表明中国AI模型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上升。

六、算力红利的下一站:从“造机房”到“造生态”

如果说过去两年AI行业的关键词是“扩容”,那么未来的关键词可能是“结构化增长”。

高盛在研报最后指出,AI资本开支虽然仍在增长,但已经从单纯的硬件投入,转向算力调度、模型服务与商业化效率的综合竞争

在这一阶段,阿里的优势不仅是资源量,而是系统整合能力。

·GPU池化系统Aegaeon让算力更灵活可调;

·通义千问模型家族覆盖多语言、多模态场景;

·企业级AI服务如钉钉智能体、夸克助手正在形成应用闭环。

换句话说,阿里不只是“造机房”,而是在“造生态”。

高盛认为,这种纵向整合的模式将使其在AI推理需求持续扩张的周期中,获得更高的收益转化率。

结语:AI资本开支进入结构化竞争阶段

从表面看,高盛的这份报告是一次数字调整——把阿里的资本开支从3800亿元上调至4600亿元。

但在更深层,这是一份关于AI时代投资逻辑转折的研究。

它揭示了三条清晰结论:

1.AI推理需求是新的增长核心 ,并将驱动算力投资进入第二轮周期;

2.技术效率提升不会削减投入 ,反而激发更多AI应用的商业化需求;

3.阿里与字节的战略分化正在定型 ,前者构建企业级AI云闭环,后者在消费级应用中追求规模效应。

未来几年,谁能更有效地把算力投资转化为稳定收入,谁就能在AI的“推理时代”成为真正的赢家。

在这一轮结构化竞争中,阿里无疑已被高盛视作最具确定性的参与者之一。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