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李开复:美国在AI硬件领域已比中国落后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911

在旧金山TED AI大会上,创新工场董事长、AI科学家李开复通过视频演讲,罕见地作出一个颇具争议的判断——

“在AI硬件和机器人制造方面,美国正在被中国超越。”

这位曾在苹果、微软、谷歌任职的AI老将,正在用一种“平行赛道”的视角重新定义中美科技竞争:

美国依旧主导科研创新和企业级AI,而中国则在机器人、AI硬件与能源基础设施上跑出自己的路线。

一、中国AI崛起的“制造逻辑”

李开复的核心观点是:中国AI的竞争力,正在从算法创新转向制造与落地效率。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正在经历“软件—硬件—能源”三重叠代。美国主导第一层的软件生态,中国正在主导第二层的硬件与第三层的能源体系。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制造端数据 :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31.7%,是美国的1.8倍。

·服务器市场 :IDC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中国服务器市场营收约占全球近四分之一,中国市场增速居前。

·机器人产能 :IFR披露:2024年中国新增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约29.5万台,占全球约54%,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像优必选、宇树这样能把AI整合进极具成本优势的机器人体系中,这不是一时的‘价格战’,而是一种结构性能力。”李开复指出。

这背后是供应链效率的巨大落差——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交付周期平均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BOM成本低30%以上。

他认为,中国的AI竞争优势不是出现在实验室,而是在工厂——“AI + 硬件 + 制造链”的结合正成为新的全球格局基础。

二、两条资本曲线:美国“投模型”,中国“投硬件”

中美AI资本的投向差异,也在强化这种分工。

李开复在演讲中提到:“美国VC把钱砸进大模型和企业AI软件,中国VC押注机器人与AI硬件。”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经济结构与回收周期的差异

1.美国路线——软件变现快、毛利高

美国AI创业公司普遍采用SaaS订阅模式,单客户年均付费(ARPU)可达2万至5万美元,回本周期短。

再叠加AI企业服务生态(OpenAI、Anthropic、Cohere等)的集中度高,资本更容易找到“标准化可复制”的出口。

2.中国路线——制造链整合强、规模化落地快

中国VC更青睐具备量产和出货潜力的AI硬件项目。机器人、AI摄像头、语音模组、边缘计算设备等形成完整产业带,从样机到量产平均只需6个月

这让投资更贴近现金流与实物回报,也更能服务国内“产业智能化”的大趋势。

根据IT桔子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机器人与AI硬件领域融资总额达740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增约70%;同期,美国AI SaaS与模型类融资规模则超过48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一半。

两条资本曲线,正好对应了李开复所说的“软件美国,硬件中国”。

三、平行赛道图景:不同的起点,相似的速度

李开复认为,中美AI竞争已从“谁领先谁落后”的线性比较,变成了“各自奔跑”的平行竞赛。

换句话说:两国在不同赛道上同时领先。

这张“分工表”本质上揭示了AI产业的多层次生态。

美国的强项是顶层算法与企业化体系 ,中国的优势则在工程化与系统集成

例如,在大型模型排行榜上,美国依然掌握领先的闭源模型(GPT-4、Claude 3),但在开源领域,中国的DeepSeek、Qwen(阿里通义)和Yi系列已在MMLU等权威榜单上位居前列。

在能源基础设施上,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中国公用事业级太阳能新增约277GW,风+光合计超350GW;美国太阳能新增约50GWdc。若仅对比太阳能,中国大致5–6倍于美国。

这意味着中国在AI算力“地基层”的建设速度上拥有决定性优势。

四、开源格局的惊人转变:中国模型超越Llama

或许李开复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来自对开源AI生态格局的转变

“排名前10位的最高评级的开源模型来自中国。这些公司现在已超越Meta的Llama,后者曾位居第一。”

这意味着一个重大拐点。

截至2024年初,Meta的Llama系列仍被视为开源大模型的金标准;但到2025年,中国的DeepSeek、阿里通义、百度ERNIE、01.AI Yi系列 等模型,在多项国际基准(如MMLU、GSM8K、MT-Bench)上取得更高评分,开源格局出现历史性逆转。

李开复进一步阐释了开源模型的重要性:

“开源模型可被检查、调整、改进。它是属于自己的,而且免费。如果想要构建应用或针对特定任务微调,这至关重要。”

他将开源比作Linux:“正如Linux改变了操作系统格局,开源AI将成为国家级主权模型的基础。”

不过,李也认为开源与封闭两种路线将长期共存:

“我不认为开源模型会‘赢’,但它会形成另一条持久主线。就像Android与Apple共存一样——更多开发者会选择开源,更多资金仍留在封闭体系。”

这种判断既现实,也反映出他对技术生态的务实理解:封闭模型赢在商业效率,开源模型赢在社会扩散。

五、企业AI的文化差异:美国订阅,中国仍在寻找模式

在企业级AI软件方面,李开复直言美国仍然领先。

“企业级AI采用显然将由美国主导。中国企业尚未养成按订阅付费使用软件的习惯。”

这一看似细微的商业文化差异,正在演变成AI产业竞争的关键分水岭。

美国企业愿意为AI工具付费,推动GitHub Copilot、ChatGPT Enterprise等爆发式增长,也让开发者生态更可持续。

而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投入仍以“项目制”为主,短期成本导向明显,订阅模式尚未普及。

李开复指出:“中国历史上在互联网软件上也曾落后,但广告与电商模式帮助它后来居上。未来或许会有新的商业模式替代订阅,但短期内不会出现。”

这意味着,美国企业AI厂商拥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窗口期 :在没有来自中国强劲竞争的前提下,它们能通过订阅收入反哺研发,继续巩固在企业市场的领先。

六、消费级AI:中国巨头的系统性速度优势

李开复认为,中国的优势将出现在消费级AI应用

他预测,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将在AI融入社交、电商、娱乐的过程中超越美国同行。

“在用户使用方面,中国很可能匹配或超越美国。字节、阿里、腾讯的反应速度比Meta或YouTube更快。”

这种速度背后有文化与市场的支撑。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过去十年中,在残酷竞争的市场中磨练出“产品-市场匹配”的极致能力。AI技术的加入,只是让这种效率加倍。

事实也在验证:TikTok凭借AI推荐算法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应用;直播电商、AI短视频剪辑、虚拟主播等功能率先在中国普及,然后被西方公司模仿。

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实时翻译等领域,中国应用的广度和落地密度,也显著领先于美国。

七、能源、算力与速度的结构性反转

李开复特别提到:

“未来AI的胜负,不在算法,而在能源。”

算力扩张需要电力支撑,而中国正在以工业化速度铺设新的能源体系。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中国“低碳电”(含水风光核等)约38%,其中风光约19%;美国可再生电约21%–24%(EIA)。如果按此趋势延伸,未来5年,中国在AI算力总量上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以上。

这不仅意味着更低的推理成本,也将带来模型部署的时空优势:“同样的AI,谁能更快推向市场,谁就能定义新生态。”

这正是李开复所说的“中国AI的制造逻辑”——速度、规模、能源同时驱动。

八、风险与警示:速度是优势,也是隐忧

李开复也提醒,中国AI的速度优势若缺乏安全和标准约束,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我不担心AI觉醒,我担心人类因为竞争太快,造出漏洞百出的系统。”

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AI加速落地的过程中,中国同样面临算力利用率偏低、算法透明度不足、监管滞后的挑战。

AI产业的真正胜负,不在单次突破,而在生态可持续性。

结语:平行奔跑,非零和博弈

李开复的演讲并不是“中美对抗论”,而是一种更现实的判断。正如李开复所说:AI 不再是一场单一竞赛,而是一系列并行的技术战争。

美国主导算法与企业化体系,中国领跑制造与落地效率;

一个擅长构建规则,一个擅长重塑场景。

这意味着,未来的AI格局或许不会再出现单一的技术霸主,而是多个中心共存、相互依存的体系。

从资本视角看,这正是新一轮全球投资布局的起点——

谁能在各自赛道找到最有效率的增长曲线,谁就能定义AI时代的真正赢家。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