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掷13.7亿美元,富士康为何要布局AI基建?

近日,富士康公司董事会批准了一项总额最高达13.7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用于建设AI计算集群与超级计算中心。该计划将在2025年12月至2026年12月间实施,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官方文件显示,此举旨在拓展云计算服务平台,并加速集团三大智能平台的发展。这是富士康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据报道,富士康尚未披露项目的具体建设地点,但有消息人士表示,投资可能位于台湾。该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AI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技术与运营能力,也显示其在产业升级方向上的决心。
从制造巨头到AI基础设施建设者
长期以来,富士康以电子代工闻名于世,是全球制造链中的核心环节。然而,随着AI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富士康希望通过建设AI计算集群与超级计算中心,强化自身在智能制造与云服务方面的技术积累,为未来提供更强的数字化支撑。
此次投资的13.7亿美元将集中投入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建设与技术平台开发,用于提升集团的AI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能力。虽然目前公司尚未披露具体的硬件架构或芯片选型,但项目目标明确——为内部生产体系、AI研发和客户服务提供更高算力支持。
富士康近年来不断强化在AI领域的布局。2025年5月,该公司已宣布与英伟达合作建立人工智能中心,目标实现100兆瓦发电量的算力支撑;8月又披露与日本软银合作,利用俄亥俄州原电动汽车工厂生产数据中心设备,深度参与美国“星际之门”AI基建项目。
在AI被视为“新电力”的时代,算力已经成为国家与企业竞争的关键资源。富士康的投资虽不及部分科技巨头的规模,但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意义重大。这是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化布局,也是产业链升级的关键信号。
外界分析认为,这一投资可能为富士康的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及AI研发提供支撑。目前并无官方披露项目的技术细节或散热方案,但业界普遍认为,随着AI计算集群的能耗提升,高效能耗管理和散热优化将成为设计重点。
时机选择与产业逻辑
从时间节点看,富士康的这一决策紧跟全球AI算力扩张趋势。过去一年,全球AI模型规模急剧增长,生成式AI、大模型训练与自动化设计需求激增,带动了AI基建的扩建浪潮。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深厚制造和供应链能力的富士康具备天然优势。其在电子、散热、封装、电力系统等环节的长期积累,使其能够较低成本、高效率地建设超算基础设施。
尽管公司未公布项目细节,但结合其在服务器代工、液冷模块和高密度机架设计方面的经验,可以推测该超算中心将采用先进的能耗优化方案,以支持多样化AI负载。
这场投资显示,富士康正在以自身制造优势切入算力产业链的上游。算力不仅服务内部生产优化,也有潜力成为集团未来新的利润来源。
全球算力市场正快速扩张。随着大模型训练和AI推理需求暴涨,AI基建成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富士康的制造经验、成本控制力与供应链整合能力,使其在该领域具备潜在竞争优势。不过,算力中心建设也面临GPU供应紧张、能源约束及网络带宽等挑战。如何平衡投资规模与效益,将是公司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