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亿订单,27%持股,OpenAI微软达成重磅协议

10月28日,OpenAI和微软正式签署新的战略协议:OpenAI追加高达2500亿美元 的Azure云计算服务订单,微软的持股比例上升至27% ,并获得OpenAI核心AI模型的授权延至2032年 。这笔交易,不仅是双方关系的再深化,更是AI商业化进程中的标志性时刻。
协议公布后,微软股价走强,28日收涨近2%,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 ,成为AI浪潮中最受资本追捧的公司之一。
一方掌控算法与模型,另一方掌握算力与基础设施,OpenAI和微软的合作一直被业界认为是天作之合。但实际上,双方的关系比想象中要复杂很多。
那么此次协议之后,双方又会以怎样的姿态继续合作呢?
商业和技术上的合作升级
除了股权变化和云计算订单之外,双方在技术上也做了进一步合作的绑定。微软将继续作为OpenAI前沿模型的优先合作伙伴,微软获得的授权出现重要扩展,比如授权范围首次明确包含AGI实现后的后续模型。保留对模型架构、权重等核心知识产权的永久权利,研究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期设定为“AGI验证达成或2030年”的较早者。
而在商业上,双方也做出了互相的妥协。微软放弃算力优先采购权,但承诺长期合作基础。OpenAI获准与第三方开展合作,但其中API类产品仍由Azure独家承载。
协议同时调整了此前的独家条款:微软仍是OpenAI的主要云合作伙伴,但不再是唯一供应商 。这意味着OpenAI未来可在一定范围内与其他云厂商展开合作。
这不仅是一份合同,更是一种长期绑定。OpenAI获得稳定算力与资本保障,微软则凭借AI模型授权强化自家生态——Copilot、Office、Windows与Azure AI 服务皆将受益。双方的关系从“资源互补”进一步走向“深度共生”。
OpenAI得到物质保障,微软站到技术前沿
OpenAI创立时的目标是推动安全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但随着模型规模扩张、训练成本飙升,非营利结构已难以支撑运营。GPT-5 级模型的训练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算力和能源需求前所未有。
过去一年,OpenAI完成结构调整,成立了OpenAI PBC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由非营利基金会持有控股权。此次与微软再度签约,是其商业化的重要节点。合同中的 2500 亿美元订单将分阶段执行,用于长期算力、存储与基础设施支出,为OpenAI推动自己大模型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一转型并非“完全营利化”,而是在维持公益监督框架的同时,引入更市场化的资本机制。微软提供的云与硬件资源,为OpenAI的新一代模型提供稳定支撑,也为其未来IPO或外部融资奠定基础。
从理念上看,OpenAI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基础设施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研究,而是构建能持续造血的产业体系。
虽然外界担心微软持股 27% 会削弱OpenAI的独立性,但该公司仍由非营利基金会控股,并设立独立小组 来监督 AGI 里程碑验证。微软虽影响重大,却并未获得完全控制权,OpenAI实际上在巩固自身算力基础的同时,获得了更大的商业自由度。
对微软而言,这份协议是AI战略的核心环节。首先,它巩固了Azure在全球云市场的地位。OpenAI的训练和推理需求将长期依托Azure,使微软在高端GPU资源利用上拥有稳定来源。
其次,微软获得了OpenAI模型的长期授权,这使其能够在 Copilot 生态中保持领先。从 Office 到 Windows ,再到 GitHub和 Copilot,这些产品的AI引擎都基于OpenAI GPT 系列。授权延长至 2032 年,确保微软在AI应用层的主导地位。
虽然放宽独占条款,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软失去优势,凭借持股和模型授权,它依旧是最核心的合作方。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协议使微软兼具“投资者、供应商和生态主导者”三重身份,是AI商业化时代最稳固的结构之一。
生态再分化:AI世界的新同盟
这份协议的签署,进一步加速了全球AI产业的分化。
微软与OpenAI形成“模型+算力”闭环;谷歌依托 Gemini 和 TPU 自建体系;亚马逊与 Anthropic 深化合作;Meta 押注 Llama 开放模式。AI 竞争的焦点,正从算法转向“资源与生态的封闭性”。
OpenAI与微软的绑定,为两家公司构筑起强大的护城河。开发者和企业客户若要使用最新 GPT 模型,仍需通过 Azure 接入。虽然独占性放宽,但微软依旧是首选平台。
同时,这种局面也很可能促使其他巨头加速结盟,推动AI寡头时代的到来。谷歌扩大 TPU 产能,亚马逊推出更灵活的 AI 云租赁方案,Meta 在 Llama 模型上强化开放接口。AI 行业的竞争,正从单点模型性能,转向生态系统主导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