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亚马逊电话会深读:把AI当成“基础设施生意”来做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服务器 AI芯片 #AI芯片 #AI服务器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977

一边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组织调整与18亿美元遣散费用,一边是把2025年现金资本开支拉到约1250亿美元、且明确2026年还要继续加码。亚马逊在这次财报电话会上给出了一个极为清晰的答案:AI不是“项目式投入”,而是一场贯穿电力—数据中心—芯片—模型—服务—商业化全链条的“基础设施生意”。这篇文章从七个维度拆开:AI资本支出逻辑、芯片“双轨”策略、AI服务商业化、AWS增长回到20%+的动能、组织文化重塑、广告业务与DSP的协同,以及投资者关注焦点的核心总结。

一、AI资本支出逻辑:先电力、再产能、最后才是毛利释放

这次最抓眼球的是资本开支路径:管理层预计2025年现金CapEx约1250亿美元 ,并在2026年进一步增加 。方向几乎清一色指向AI的“硬底座”——电力、数据中心与芯片

·电力优先 :管理层称过去12个月新增3.8GW 电力,Q4再加至少1GW ;目标是到2027年 ,AWS总电力较2022年翻两番 。在全行业都把“电力”视为第一瓶颈的当下,亚马逊的节奏更像“以电定产”,把扩容的先手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产能即收入 :Jassy的原话是“我们增加产能有多快,就在多快地将其变现 ”。这不是口号,背后是结构性的两条线:其一,AI工作负载(训练+推理)正在快速货币化 ;其二,核心云工作负载回迁与扩容 回到正轨。二者叠加,让新增机房、电力与芯片几乎“上线即收入”。

资本开支的投资回报,不会以“单季毛利率”呈现,而是以更长周期的现金流曲线 释放:前期折旧与摊销压着利润率,等到机柜上座率爬坡、推理收入占比提高、AI服务复用率拉升,毛利和自由现金流的“台阶”才会出现。以AWS当季表现为例,在1320亿美元年化 体量上同比+20.2% ,已很能说明“AI资本→可见收入 ”的路径。

二、芯片“双轨策略”:一手英伟达生态,一手自研Trainium

亚马逊把“芯片”做成了供给和成本的“双保险”。

·深度绑定英伟达 :管理层强调“我们购买了大量英伟达芯片 ,未来还会继续”。这意味着AWS持续享受行业最强生态的红利(开发者、工具链、模型适配与社区),并以速度补足“训练峰值”和“推理弹性”。

·自研Trainium走成本曲线 :Trainium2被定义为“性价比优势30%–40% ”的定制硅,季度环比+150% ,且“已完全被预订 ”;与Anthropic合作的Project Rainier 单集群规模近50万片T2年底冲100万片 。自研的意义不只是便宜——更关键在于可控的供给曲线底层架构的优化空间 ,为Bedrock等AI服务在推理端“把单位成本压到更低”铺路。

·代际跃迁 :Trainium3将在年底预览、2026年初放量 。管理层给出了“比T2再好约40% ”的预期,这直接关联到TCO(总拥有成本)与客户迁移动力。一旦T3进入规模周期,中等规模客户 的渗透会显著抬升,Trainium将从“头部客户独享”转向“更广谱可用”。

简言之:外采拿速度与生态,自研拿成本与可控 。两条腿同时走,把芯片从“瓶颈”变成“护城河”一部分。

三、AI服务商业化:Bedrock、AgentCore 等“组件化”将决定上限

AWS的AI路线不是“重模型、轻产品”,而是把AI拆成可复用的基础设施组件

·Bedrock:推理引擎的“水电厂” 。它给企业一个“多模型、按需调用、围绕成本与延迟优化”的推理平台。Jassy直说,从长期看,Bedrock的体量可能接近EC2 ——这不是夸张,前提是推理规模化应用组合爆发 同步发生。

·AgentCore:把“智能体”变成企业可运维的服务 。它不是PaaS/Pilot的花哨包装,而是一组针对安全、可扩展、可观测、具备长期记忆运行时基础设施 。SDK下载破百万索尼、爱立信、Cohere Health 等已在用;本质上,这是一套“让企业敢于把AI智能体上生产”的标准化装配线

·Strands、Kiro、Transform:前者降低Agent搭建门槛,Kiro切入开发者IDE工作流,Transform把“代码迁移/现代化”做成AI流水线(内部披露:年初至今为客户省了70万小时 、等于335个工程师年 )。

·推理先行、训练兜底 :当下实际收入贡献中,推理 弹性更强、复用率更高,Bedrock+Trainium让“低成本、大规模 ”成为可能;训练则通过Rainier这类超大集群绑定旗舰客户与旗舰模型 ,形成品牌与口碑的外溢。

一句话:AI服务要像EC2那样“工程化、标准化、可计量” ,而不是停在“酷炫Demo”。AWS正在把AI做成“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

四、AWS回到20%+增速:动能来自“核心云+AI”的双轨叠加

本季AWS收入330亿美元、同比+20.2%环比+21亿美元 ,在1320亿美元 的年化体量上实现二十大关,背后有三股力量:

1.核心工作负载回归 :企业“停滞的迁移—现代化”重新启动,迁移项目与“老工作负载”上云速度加快。

2.AI工作负载货币化 :训练+推理叠加上Trainium的成本优势,使得“新增产能即新增收入”成为现实。

3.产能上线节奏 :新增电力/机房/芯片投入带来的供给端脉冲 ,与需求端的Backlog 2000亿美元 相匹配,缩短从签单到确认收入的路径。

利润端要保持耐心:折旧先行、利润后到 ,但当机柜利用率过门槛、推理复用率拉高,利润率有望迎来**“结构性台阶”。管理层对 持续增长的可延续性**给出正面信号。

五、裁员≠财务驱动,是一场“把公司变回最大初创”的文化重塑

针对“史上最大规模裁员”与18亿美元遣散费 ,管理层给出的核心解释是组织分层过多、决策变慢 ,需要通过扁平化授权 把“一线的双向门决策权”还给做事的人。

·为什么是现在?  AI正处在“持续多年的产品化与规模化 ”窗口,最怕的是犹豫与慢半拍

·管理指标如何看?  不是“人数少了多少”,而是产品迭代周期、上线节奏、单位成本、代码/功能交付速度 这类运营KPI

·与AI投资的关系?  表面上“裁员省钱、CapEx花钱”相矛盾,实则同一逻辑:把资金与注意力尽可能集中到“重回报、可规模”的战场

六、广告业务与DSP:与零售飞轮、视频与体育资产的“全漏斗合体”

本季广告收入177亿美元、同比+22% ,实现连续第三个季度的增长加速。驱动因素很直观:

·资产组合升级 :从赞助商品Prime Video、体育版权 (NBA开季、NFL、未来的大师赛等),亚马逊构建了自有流量与内容 的“上层建筑”。

·DSP外延扩张 :与Netflix、Spotify、SiriusXM 等的库存打通,叠加Roku 带来的CTV覆盖,使Amazon DSP 具备“策划—激活—衡量 ”的闭环能力。

·与零售的协同 :广告投放与购物闭环在同一平台内完成,ROAS可见、可优化。管理层预计,随着AI导购(Rufus)普及,搜索、内容、消费链路进一步融合。

对投资者的意义在于:广告业务虽非AWS级别的利润机器,但它与零售飞轮的协同让现金流与利润的“第二曲线”更稳。

七、投资者关注焦点:产能、芯片、AI服务与增长路径的四大共识

从投资者的提问内容看,本次电话会的讨论高度集中在四个层面。

首先,市场最担心的“产能过剩”风险被明确化解 。管理层反复强调,当前的限制仍在电力端,而非数据中心或芯片供应端。新增产能一经上线即被需求吸收,Backlog已达2000亿美元 (不含 10 月新增未披露交易),意味着产能扩张与收入增长是同步的。

其次,芯片路线的“双轨并行”成为共识 。亚马逊不会因为自研Trainium而削弱与英伟达的合作,而是维持“速度+成本”的组合策略。Trainium3的目标是在性能和生态上再进一阶,使中端客户能像头部客户一样获得AI训练与推理的成本优势。

第三,AI服务的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 。Bedrock与AgentCore正在构建一整套“企业级AI基础设施”。Bedrock可能在长期内与EC2体量相当,而AgentCore则成为智能体(Agent)规模化的基础设施标准。推理端的快速增长与客户复用率提升,显示AWS正从“算力卖方”向“AI平台卖方”转型。

最后,盈利节奏与广告增长前景的判断趋于理性 。管理层明确指出,折旧与前期投入将压制短期利润,但这是“容量驱动增长模型”的必经阶段。广告业务则凭借Prime Video、体育赛事及外部媒体合作,形成“零售+内容+DSP”的全漏斗布局,成为现金流的稳态支柱。

总体而言,本次电话会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亚马逊的AI投资正沿着“电力—芯片—AI服务—商业化”的纵深推进。产能扩张没有盲目冒进,芯片自研与外采协调并进,AI服务的工程化正加速落地,而广告和零售的数字化协同正稳步兑现。投资者真正需要观察的,是电力与产能上线节奏、Trainium渗透率、Bedrock与AgentCore的企业化 adoption,以及广告ROI的边际改善 ——这些指标将决定亚马逊AI版图的扩张质量与资本回报。

结语:把AI当“长期工程”来做

把这次电话会的关键词串起来,是四个词:电力优先、产能复用、成本曲线、工程化

·电力优先 解决“有无”;

·产能复用 决定“好不好赚”;

·成本曲线 (Trainium与推理引擎)决定“赚多久”;

·工程化 (Bedrock/AgentCore/Strands/Kiro/Transform)决定“能不能从1做到N”。

短期看,折旧与摊销会让利润表“没那么好看”;中长期看,当AI从训练转入推理的规模收割期 ,AWS的现金流与利润率仍有上行空间。裁员与组织调整并不是与AI矛盾的“另一面”,而是为更快的产品化与更高的资本效率 让路。

对投资者而言,真正需要跟踪的,并非一句“ALL IN AI”,而是四条曲线的斜率:电力与产能上线节奏、Trainium渗透率、Bedrock/AgentCore客户化进度、以及广告与零售端AI带来的可量化转化改善 。只要这四条曲线不“塌”,亚马逊把AI做成“基础设施生意”的叙事,就仍在正确的轨道上。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