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锂电业绩爆发:储能浪潮点燃新周期

作者: 预见大模型 顶级公司 AI电力 #顶级公司 #AI电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985

AI大基建之下,对于储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锂电自然也成了大家追捧的对象。

第三季度,锂电行业的成绩单令人瞩目,企业归母净利润利润同比增长55.41%,前三季度累计增幅达32.86%。多家公司净利润翻倍,部分龙头单季净利甚至飙涨超140%。

这波增长到底因何而来,又会延续到何时呢?

业绩爆发的背景

按照前三季度营收排序,最新“电池行业前十大上市公司”(不含锂矿)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天能股份、中伟股份、国轩高科、湖南裕能、德赛电池、厦钨新能和骆驼股份。

 

其中,宁德时代断档领先,前三季度营收达2831亿元。另9家企业营收在120亿元至450亿元之间,合计尚不及宁德时代。行业利润也呈现突出的龙头效应,宁德时代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490.34亿元,剩余88家公司合计归母净利润为191.60亿元。

这轮增长,来自多重因素的叠加:需求回暖、原材料价格企稳、成本下降、储能市场爆发,以及材料端的周期反转。

三季度,六氟磷酸锂价格触底反弹,其价格已经从年内低点至今已反弹113%,这带动原材料相关企业的利润增长。多氟多和天赐材料三季度营收分别增长了5.18%和11.75%。

此外,磷酸铁锂体系依然在储能端占据主导。由于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它仍是大型储能项目的首选。随着能量密度提升和成本下降,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部分企业在新型电解液和高镍正极材料领域的布局,拉高了盈利弹性。与此同时,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与储能项目集中落地,构成了业绩的“双引擎”。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份报表的背后,显然蕴含着更深的趋势信号。

在经历两年的价格下行与利润收缩后,锂电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健康的再平衡”。一方面,上游锂盐价格趋稳,为下游盈利释放空间。另一方面,储能市场的渗透速度持续加快。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锂电储能装机超过170GWh,同比增长约68%,成为支撑行业业绩的重要支点。无论是电网侧的调峰项目,还是工商业分布式储能,订单密集释放,直接推动了电芯出货量增长。这意味着锂电产业的结构性拐点,已经从“车用逻辑”过渡到“储能逻辑”。

而推动储能逻辑到来的,正是AI对电力近乎无限的需求。

AI浪潮下的“电池新算力”

当AI成为全球科技界的主旋律,算力的能耗问题被不断放大。训练大型模型所需的电力,已经超越传统数据中心数倍。各地AI算力中心在扩容的同时,也在寻找稳定的能源储备系统。于是,锂电池走入了新的舞台——“为算力供能”。

AI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正在间接推动储能需求上升。相比传统电网储能,AI负载的特点是高功率、快速响应、全天候运行,这使得高密度锂电池成为重要选择。一些能源企业和设备厂商开始在储能系统设计中加入面向AI数据中心的备用方案,储能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结构性的。过去锂电行业依赖新能源汽车需求,如今,储能和AI带来的能源需求正在延长产业曲线。储能不再只是电力系统的“附属”,而成为数字化时代的“能源中枢”。

产能扩张的新节奏

业绩回暖,最直观的后果是新产能周期的启动。多家企业计划新增电芯、PACK和储能系统产线,产能扩张步伐明显加快。这一轮扩产不再盲目,而是更聚焦高端市场——包括数据中心储能、工商业微电网,以及海外的可再生能源并网系统。

资本也在积极回流。部分锂电企业近期完成大额融资,资金的流向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向上游材料端集中,尤其是电解液、铜箔、碳纳米管等细分环节;二是向储能系统集成和智能制造倾斜。

这意味着,行业正从单一的“产能堆积”阶段,进入“技术差异化+系统整合”的竞争周期。未来几年,储能与AI的融合或将成为锂电产业的重要增长方向。谁能率先把握储能系统的智能化趋势,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增长周期。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