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唱空铜”:铜价明年初将逆转
在铜价一度突破每吨 11,200 美元、市场情绪沸腾的时刻,高盛反而选择踩下刹车。10月31日,高盛在最新报告中警告称,当前的铜价高点或是短暂的“牛市陷阱”——一场由投资者情绪驱动的冲顶,正面临基本面的逆风。
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短期警示,更是高盛自年初以来铜价逻辑的系统“自我修正”。
一、行情复盘:两轮上涨的“分水岭”
铜价自年初以来的涨势可清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月至9月中旬) ,上涨约15%,背后是典型的“基本面牛”:美元走弱、中国制造业回暖、LME现货紧张、期货价差收窄——所有数据都在强化一个判断:供需趋紧正在兑现。
高盛当时的模型将铜价上调至10,000美元/吨,理由是“能源转型带来的结构性需求增长与矿山供给瓶颈叠加”,这一逻辑在当时被广泛认可。
但第二阶段(9月中旬至今) ,铜价又在短短六周内上涨了13%。这次却不是靠基本面,而是靠情绪面和投机盘的推动 。
高盛指出,自Grasberg、Kamoa-Kakula等矿山传出减产消息后,投资者迅速调仓,LME的投机性多头持仓飙至五年来的99%分位数,而现货市场的库存却在上升。情绪取代现实,成为这轮行情的燃料。
一句话:前半程是供需逻辑,后半程是情绪泡沫。
二、逻辑演化:从“供需缺口”到“库存修正”
这并非高盛第一次看多铜价。早在今年5月和7月,该行还在报告中提出“全球铜供应链紧张、价格有望突破万一”的论断。但到了10月底,高盛悄然收回锋芒,给出的新基调是“短期高估、区间震荡”。
这种转变并非立场反复,而是一种从动量到均衡的自我修正 。
首先,库存数据推翻了紧缺假设。
报告显示,据高盛团队估算 ,2025年以来全球可见库存累计约增加70万吨, 即使考虑未报告地区库存的下降(约30万吨),净增仍达4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非但没有“缺铜”,反而出现阶段性过剩。
其次,需求端也开始失速。
ICSG预计2025年全球精炼铜产量约+3.4% ,2026年增速放缓至约+0.9%。电网订单放缓、终端升水从5月的110美元/吨跌至40美元/吨,产业链景气出现边际走弱。
最后,精炼铜产能释放超预期。
全球精炼铜供应年增约4%,DRC供给在Kamoa-Kakula阶段性扰动后逐步修复 ,全年指引下调,单矿季度产量数据已披露。在矿山中断背景下形成“对冲”。供需缺口的恐慌被事实削弱。
于是,过去那种“铜要紧缺三年”的叙事,正在被数据温和地打脸。
三、高盛的“铜价交易区间”:10,000–11,000美元区间逻辑
尽管短期转向谨慎,但高盛并未否认铜的长期结构性支撑。
其核心框架依旧是——“新底线+新天花板”的铜价范式 :
·底线:10,000美元/吨
这是能源转型与供给约束的成本支撑。新矿项目稀缺、开采周期长、碳排放监管趋严,使得供给曲线抬升成为长期趋势。
·天花板:11,000美元/吨
当铜价突破该区间,废铜供应激增、替代效应显现,特别是铝材在部分电力与建筑应用中开始取代铜,自动抑制价格继续上行。
高盛称,这一框架不是基于短期波动,而是基于“矿业供给成本曲线+回收弹性”构建的长期模型。换言之,即使铜价短期被情绪推高至11,200美元,也只是超出合理区间的“震荡溢出”。
四、市场结构:情绪泡沫的形成机制
在高盛看来,这轮情绪型上涨之所以猛烈,根本原因在于资金结构错位 。
LME与COMEX的持仓结构反映出两种不同心态:
·LME端( 伦敦金属交易所平台):情绪爆表。 投机净多头价值位于五年来最高分位数,说明资金已满仓。
·COMEX端( 纽约商品交易所平台):仍有余地。 高盛称 COMEX期货+期权总持仓显著低于 2024年二季度峰值,仍有追加空间 。
这种“美欧分化”的资金分布,可能带来短期再冲顶的技术性风险。高盛指出,若COMEX资金继续流入,可能再度推动“COMEX高价 → 美国进口套利 → LME现货升水 → 投机加码”的连锁反应,使铜价短期突破11,200美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趋势反转,而是资金自我强化的泡沫过程 。高盛预计,当库存与需求数据继续偏弱,这些资金将在2026年初撤出多头头寸。
五、“情绪顶”后的三大回调触发点
高盛在报告中列出三项潜在回调触发因素:
1.库存继续累积。
若未来半年库存未显著下降,将削弱“紧缺叙事”,打压市场信心。
2.中国需求低于预期。
尤其是电力投资与房地产相关铜需求,短期缺乏增量。
3.精炼供应继续超预期。
新兴市场矿山恢复生产,加上废铜回流,将压制铜价上行空间。
因此,高盛将2026年平均价格预测维持在10,500美元/吨,并明确指出:“这意味着行情将在10,000–11,000美元之间震荡整固,而非持续突破。”
六、从看多到警示:高盛逻辑的“节奏前移”
高盛的这次转向,与其长期策略并不矛盾,而是“周期节奏的前移”。
过去的看多报告基于结构性缺口预期,如今的唱空报告则基于短期过热现实。换句话说,高盛并没有否认铜的中长期强势,只是认为当下的涨幅“抢跑”了基本面。
这一逻辑在其研报演进中体现得十分清晰:
·5月: “供需缺口扩大,铜价有望进入新周期。”
·7月: “中断事件推高风险溢价,目标价上调至10,500美元。”
·10月: “市场预期过热,短期可能陷入牛市陷阱。”
在这条时间线中,高盛始终坚持同一个判断——铜的长期支撑存在,但短期波动不能无视情绪因子 。
这其实也是投行研究的成熟表现:既不盲目追高,也不情绪化看空,而是通过数据校正来保持逻辑自洽。
结语:理性回归后的铜市信号
高盛这份报告并非看空铜的未来,而是在提醒投资者:当“情绪顶”出现,最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冷静。
从长周期看,铜依旧是新能源、AI服务器、电力基础设施的“工业血液”;从短周期看,资金面和库存面却已经走到了情绪的另一端。
正如报告所言,10,000美元是供给成本底线,11,000美元是情绪天花板 ——任何超出区间的价格,都是短暂的激情,而非稳健的价值。
市场往往在最乐观的时刻埋下反转的种子。
而这次,高盛选择在铜的狂欢顶点,提醒人们:“铜博士”也会被情绪冲昏头脑,真正的理性,来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