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业绩新规即将出炉,更多的基金经理将尝试跑赢大盘?
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当你申购了一只AI主题基金后,发现基金经理持仓却都是白酒和传媒;而手上的另一只名称中带有“稳健混合”字样的基金,其业绩阶段波动率竟然超出中小盘指数。这种“所见非所得”的情况,将在陆续征求意见的基金新规发布后,逐步在市场上被尘封为历史。
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旨在规范基金业绩披露与评价、强化基金经理激励约束的《公募基金业绩报酬指引》等系列新规已进入征求意见的尾声,预计将于近期正式落地。并且,业内对此次新规落地早有预期,部分机构早就开始提前行动。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年内至少132只基金产品出现基准变更,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释放出行业加速规范的强烈信号。而这场被市场称为“公募业绩新规”的改革,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引导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重塑“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行业本源。我们也可以断言,通过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这场影响深远的制度性变革,也将有望为A股的生态积极转变,起到不可磨灭的助推作用。
一、新规核心:重塑考核“指挥棒”,引导长期与相对业绩
具体来看的话,这份规定的细则源头,是在10月31日,由中国证监会与基金业协会同步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操作细则(征求意见稿)》)。而本次新规的亮点,主要集中在重视长期业绩表现、强化业绩表现基准约束力、提升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
(一)规范业绩报酬,绑定长期利益: 新规明确要求业绩报酬的提取,必须与基金持有人的实际收益相挂钩,并设置更长的考核周期(如三年以上)。这意味着,基金经理无法再通过短期博弈或规模扩张,就企图轻松获取高额报酬,其收入将与为投资者创造的长期、可持续回报紧密相连。
(二)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力: 新规还强调,业绩比较基准不再是“摆设”,要求基金的投资策略、业绩评价乃至宣传推介,都必须紧密围绕其基准展开。偏离基准的话,基金公司需要进行充分解释和披露,这实质上强化了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衡量基金经理主动管理能力的“标尺”作用。
(三)鼓励设立浮动费率产品: 新规为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基金,提供了更清晰的制度保障。这类产品通常设置“门槛收益率”(如业绩比较基准),只有达到及超越此基准后,管理人才能提取额外报酬。这种“高水位”模式直接将基金经理的激励与跑赢基准的目标对齐,客观上起到“鼓励优等生”的“赛马”效果。
二、影响分析:从“相对排名”到“绝对超额”的思维转变
在旧有的行业生态下,由于基金规模是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的主要来源,就导致部分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可能更关注规模的快速增长,而非绝对的投资业绩。考核机制此前就更加侧重于同业排名,导致“抱团取暖”或短期风格漂移等现象。而新规的出台,将从多个层面驱动基金经理行为模式的转变。
(一)激励机制的转变驱动目标回归: 当报酬与长期超额收益直接挂钩时,基金经理的核心目标自然会从“不能跑输同行太多”的防御心态,转向“必须努力跑赢基准”的进攻策略。跑赢业绩比较基准(通常由大盘指数或特定指数组合构成)成为实现个人与公司价值的关键。
(二)催生更为精细和多元的投资策略: 为了持续获得超额收益,基金经理将不得不摒弃简单的“赛道论”或“风格赌注”,转而深耕基本面研究,通过深度选股、行业轮动、资产配置等真正的主动管理能力来创造阿尔法(Alpha)。真正关注行业及公司长期成长价值指标的基金经理,群体将会增加,客观上有助于促进行业投资策略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三)促进资源向优质投研人才倾斜: 新规下,能够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将获得市场的溢价认可和更为丰厚的回报。这将促使基金公司将更多资源投向投研团队建设,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形成“优秀业绩-合理报酬-更多资金信任”的正向循环。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并非所有经理都能轻松“跑赢”
尽管新规为基金经理“跑赢大盘”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激励,但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充满挑战。
(一)促成市场有效联动: 随着A股市场不断成熟,机构投资者占比增加,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也在系统性加大,简单的择时或跟随策略越来越难以持续生效。此次新规有效约束基金经理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确保其严格遵守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策略和范围,减少短期博弈行为,降低押注单一赛道的风险。具体执行层面的话,新规着重强调了基金托管人、销售机构和评价机构在业绩基准监督、执行、展示和评价等方面的责任。这就具体需要基金托管人更加专业地履行基金合同审核、投资风格库复核等职责;而销售机构在展示基金业绩时,应同时展示业绩比较基准的表现;评价机构则应将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评价基金投资管理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对基金经理能力的迭代考验 :新规实际上是对基金经理主动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它在奖励真正投资高手的同时,也将暴露那些依赖市场贝塔(Beta)而非自身阿尔法能力的经理。未来,基金经理的业绩分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真正的现实告诉我们,短期跑赢大盘的基金经理,年年都有。但想长期跑赢股指,确实需要基金经理本人具备相当成熟的产业经营理念、金融市场操盘嗅觉等多个因素。毕竟,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在已有相关数据的373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仅有1380只产品近三年累计回报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占比达37%,也就是说在三年时间里,能够跑赢股指的基金数量,还不到40%,这也是为什么年内基金业绩分化,主动型基金经理最近却新入乏善可陈,老将熠熠生辉,并且ETF得到大发展的深层次背景。所以说,最终基金业绩经过牛熊市场环境考验、历史上通过配置不同主题、反复证明过自己的基金经理,或许更加值得信任。
(三)投资者教育的同步跟进 :新规鼓励长期投资,但浮动费率也可能在特定时期,不可避免地加剧基金净值波动,这就需要投资者投资基金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基金产品性质、基金资产分布、基金经理长期业绩等指标。更重要是,投资者应明确在追求长期超额收益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的短期波动风险也将同步放大,搭建更为理性的投资策略框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四、积极展望:迈向高质量发展,助力普惠金融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公募业绩新规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公募基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弘扬正能量,回归投资本质: 新规直指行业痛点,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机构“回归主业”,将投资者利益置于更核心的位置,这有助于重建市场信任,弘扬“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
(二)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 :当基金经理更专注于通过深度研究挖掘企业内在价值时,资金将更有效地流向那些最具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三)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长期来看,一个由卓越投资能力驱动的行业,能够为更广大的基金持有人创造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财富增值,真正体现公募基金在普惠金融中的价值,也有利于各方归位尽责,共同维护A股市场的稳定健康运行局面。
综合而言,公募业绩新规落地之后,无疑为行业树立了新的风向标。它通过重塑激励约束机制,正在将“跑赢大盘”从一个可选动作,逐步转变为众多基金经理在生存与发展压力下的必修课。尽管这条投资长路上并非一条坦途,对基金经理能力的考验,和对基金公司,以及整个基金行业的要求,都将超出以往。然而,这场变革的最终指向,是一个更加健康、专业、充满活力的资管生态,一个能够让优秀的管理人脱颖而出、让广大投资者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红利的未来。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更加清晰的规则指引下,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将涌现出更多以深度研究和长期价值发现为己任的基金经理,他们不仅会更多地“尝试”跑赢大盘,更将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稳定和居民的财富增长贡献专业力量。而A股市场的优秀上市公司,也将被更多的“行家”们发掘出他们真正的价值,并在场内拥有他们的合理价格,甚至享受一定程度上的“核心溢价”。那么当中国核心金融资产全面回归价值的一刻,整体投资市场全面繁荣之后,A股的投资生态将走向更为健康、理性的长期主义,届时我们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很可能就会更加具备理性、风险可控性也更高,真正做到“买得明白、赚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