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和OpenAI CEO对谈:算力终将过剩,电力面临短缺

近期,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与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共同参加了一次线上对谈。这是他们自OpenAI内部重组以来首次同台对话。短短一小时,却吸引了整个AI圈的注意力。
从算力焦虑到电力瓶颈,从API接口独占到AI盈利模式的迷雾,两位AI行业的前沿领军者的对话更像是一次行业关键问题的梳理——折射出AI革命进入深水区后的复杂、激烈与不确定。
算力终将过剩,电力短缺更值得关注
在AI行业的版图上,微软与OpenAI的关系始终特殊。一个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巨头,一个是引领生成式AI潮流的风向标。两者的合作,是“AI大航海”最关键的联姻之一。
奥特曼在现场承认,我们与微软的关系并没有改变。无状态API仍将是微软独家至2030年。所谓“无状态API”,是OpenAI向企业开放的一种接口模式,不储存用户上下文数据,适合高频、低延迟的调用。微软对这项技术的独家访问权,意味着它在Azure云上将长期占据“AI应用的高速通道”。
但纳德拉的回应更显现实主义。他坦言,算力不再是唯一瓶颈,电力才是新的限制边界。“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算力过剩,而是电力问题,以及能否在靠近电源的地方足够快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可能会有一堆芯片积压在库存里却无法使用。”
这不是危言耸听。微软正在与多家能源公司洽谈新的电力合作方案,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
AI训练的能耗惊人。以大型模型为例,训练一次模型可能消耗巨量电力。
同样,奥特曼也提到一个关于算力的关键数据——“算力已经扩大了约10倍”。如果对应当前AI模型的训练需求,这意味着过去一年中,全球AI基础设施的规模正以爆炸性增长。
“过去一年OpenAI的算力扩大了约10倍,如果再增加10倍算力,收入也差不多会同步增长10倍。”奥特曼说道。“我们终将 进入了算力过剩的时代。”对于未来的算力情况,奥特曼给出了自己的预言,“算力过剩肯定会出现。至于是在两到三年内还是五到六年内,我说不准,但这肯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生,可能还会发生好几次。”
他的语气并不夸张。随着GPT、Claude、Gemini等模型的持续迭代,AI公司对GPU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即便是微软Azure,也在竭力扩建数据中心,试图支撑这场爆炸式增长。
从技术到资本,算力正在成为新的货币形态。谁能掌握更多算力,谁就能决定AI进化的速度。
电力成为AI产业的新瓶颈,也让“AI能源革命”成为硅谷的新叙事。从核能重启、液冷散热到绿色算力基金,产业链的重心正在悄然偏移。
API的主权:谁在掌控AI入口
在谈到“无状态API”的独占问题时,奥特曼显得相当谨慎。他多次强调,OpenAI仍然是一个“多渠道生态系统”,但微软在其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目前,Azure深度参与了承载OpenAI的商业流量。从ChatGPT企业版到Copilot、Office AI助手,许多产品都运行在Azure的云基础设施之上。
奥特曼表示,微软不仅提供云资源,也帮助我们将技术转化为产品。
这种绑定关系,也让外界再次关注AI生态的集中化趋势。无状态API确实提升了安全与稳定性,但也使数据流动更多依赖少数平台。
当被问及OpenAI的盈利模式时,奥特曼说道,我们并不急于追求利润,但我们确实希望实现可持续增长。
他解释说,OpenAI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企业级API调用和ChatGPT订阅服务。虽然公司营收快速增长,但算力成本也在同步上升。
纳德拉则把焦点放在“AI带来的生产率红利”上。“AI最终会改变每个行业的利润结构。”他举例,微软内部开发团队通过Copilot的代码自动化,效率提升显著,这部分增益将在未来转化为更高的企业利润率。
从商业角度看,AI的盈利模式正在从“技术订阅”转向“效率分成”。而这,也将重新定义企业与AI供应商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一种“收益共创”的机制。
对于未来愿景,Altman则提到AI应用的问题,”未来几年会出现新型计算机,这些都很重要。但从我个人来说,如果我们真能让AI做科学研究,那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级智能了。明年Codex能完成需要几天的编程任务,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软件开发。虽然2026年可能只是很小的科学发现,但如果实现,未来几年就能取得更大突破。”
OpenAI和微软的关系
过去一年,OpenAI经历了剧烈的组织震荡,和微软的关系也有过波折,直到近日双方又重新签订了合作协议,OpenAI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权,微软则确保了自己的一部分业绩。但这次合作却让很多人对于这两个公司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疑虑。
奥特曼在这次公开对话中首次系统回应:“我认为这真是一段了不起的合作关系(指OpenAI和微软的合作),如果没有微软,我们根本做不到今天这样。我觉得当时愿意下这种赌注的人不多,那时候我们完全不知道技术会怎么发展。我喜欢现在的这个公司架构,从我们开始合作到现在已经超过六年了。这六年时间取得了相当惊人的成就。”
新的治理架构让OpenAI在非营利和商业目标之间更平衡——既保持科研的独立性,也能更快推动市场化合作。
在外界看来,这场重组是OpenAI走向“企业化”的关键一步。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科研实验室,而是一个商业与技术共生的混合体。
不过,也有人担心,随着微软持股比例上升、算力合作深化,OpenAI的“独立性”正在被稀释。
对此,奥特曼则认为,独立不是隔绝,合作才是力量。
在被问到“外界对于OpenAI公司估值的质疑”时,奥特曼则认为,公司虽然只有130亿美元的年收入,但绝对能支撑起几千亿美元的估值,以及未来几年上万亿美元的支出。
“我们确实计划让收入大幅增长。而且收入正在快速增长。我们在提前下注,赌它会持续增长。不仅ChatGPT会继续增长,我们还会成为重要的AI云服务提供商之一,我们的消费者设备业务会变得举足轻重,能够自动化科学研究的AI将创造巨大价值。”他指出,AI行业目前的资本投入集中在基础设施和模型研发,这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概念投机”不同。
纳德拉也补充道:“我看到的OpenAI的每一个商业计划,他们不仅完成了,而且都超额完成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唯一一个地方——在增长和业务方面,他们的执行力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他们的回答冷静却务实——AI不是神话,也不是泡影,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长期验证的产业革命。
从“共赢”到“共生”:AI格局的下一幕
这场对话并没有宏大的宣言,却给行业留下了更深刻的问题。
当算力、能源、资本同时被巨头掌控时,小型创新公司还能否突围?当API入口被少数平台垄断,AI的开放精神还能否延续?
微软与OpenAI的同台,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信号。AI产业的竞争正在从“模型之争”转向“生态之争”,从“算法红利”转向“资源红利”。
在这场新的博弈中,技术天才与商业巨头,开始彼此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