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美银报告:中国AI数据中心建设带来的大机遇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1002

在全球AI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AI数据中心正进入一轮新的“大基建时代”。美银在一份最新研报中指出,真正支撑中国算力爆发的,不只是GPU、服务器或算法,而是背后那张庞大的电力、散热、金属与工程建设网络。

预计到2030年,这类中国AI相关的“非IT”基础设施资本支出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届时,中国的AI资本总支出也将达到2-2.5万亿人民币左右。

这些资本会流向哪里?又会对相应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算力狂潮下的“隐性主战场”

在这一轮扩张中,电力供应、液冷系统、金属材料、工程建造四大板块成为了发展的焦点。美银估算,在一个典型AI数据中心中,“非IT设施”约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AI算力的每一次跃升,背后都有电线、铜排、制冷塔和钢筋水泥的支撑。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电力。

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从2024年的102太瓦时(TWh)增至277太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

报告称,电力需求的激增主要源于三大驱动力:首先,AI数据中心对传统数据中心的加速替代;其次,以英伟达Blackwell架构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芯片功耗急剧上升,其GB200芯片功耗高达2.7千瓦,远超前代产品;最后,服务器机柜的功率密度不断攀升,报告预测英伟达下一代Rubin Ultra NVL576架构的机柜热设计功耗(TDP)可能高达600千瓦。

相较于欧美,中国在电力储备、成本、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电网设施及设备供应方面具备优势。 据估算,2025年中国电网的有效备用裕度约为30%,高于美国的不足25%和欧盟的约15%。此外,中国的工业电价较美国和欧盟低30-60%,且电网设施更为年轻,平均使用年限低于20年,而欧美则普遍超过40年。

最大的挑战不在于电价,而在于能源结构。以当下热度最高的核聚变发电为例,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从2025年的60吉瓦(GW)增至100吉瓦,占全球在建核电容量的60%。这将直接导致铀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

为此,多个地区正推进“数据中心直供电”与“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试图让数据中心直接对接可再生能源。

部分研究指出,在新增算力需求中,常规电网容量可能难以完全满足,企业正探索“电网外方案”,包括分布式燃气机组、小型核能模块(SMR)以及燃料电池等多元供能形式。

其中柴油发电机作为数据中心断电时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市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报告预计,2024至2027年,该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8%。

这意味着,一个新的能源版图正在形成。传统的“接网取电”模式,正向“边算边造能”转变。数据中心不再只是电力终端,而正在成为分布式发电节点。

散热革命:液冷成主角

AI训练带来的高功耗,令空气冷却系统逐渐力不从心,液冷技术正成为必然。美银预测,中国液冷市场规模在2025至2030年间将以4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扩张,到2030年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5%。与传统风冷相比,液冷技术的传热效率高出20-50倍,可节省高达30%的电力。

液冷系统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工程标准,也催生出全新的供应链格局。国内的液冷设备厂商,如从事冷板制造、导热液配方和管道集成的企业,正成为AI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力量。

研报提到,中国目前正在推广模块化液冷方案,采用“机柜一体冷却”,即在每个计算节点上直接安装冷板系统,而非依赖集中冷却塔。这种方式可将PUE(能耗比)从1.6降至1.2以下,节能效率提升约25%至30%。

美银认为,液冷不再是可选项,而是AI数据中心的“默认底座”。其背后的意义,不仅在节能,更在于重塑算力密度。通过液冷,数据中心整体算力密度可显著提升,成为应对土地与能耗限制的核心手段。

金属:铜、铝与稀有材料的隐性涨价周期

如果说电力和冷却是AI的“血液循环系统”,那么金属材料就是它的“骨骼结构”。美银在研报中指出,AI数据中心建设正引发一场静悄悄的金属消费浪潮。

铜价上涨是最直接的信号。由于高功率供电线缆、信号传输系统的铜耗量巨大,AI数据中心已成为铜需求的重要增长来源。美银估算,到2030年,中国AI数据中心将带动约100万吨铜需求,占全国铜总需求的5%-6%。

而在铝材领域,液冷管道、散热结构件、机架框架的轻量化趋势同样显著。研报指出,高导热铝合金的需求正快速替代传统钢材,部分厂商正探索更高性能的散热材料,以提升导热效率。报告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将驱动69.5万吨的铝需求,较2025年实现16%的复合年增长率。

此外,美银也提到AI算力扩张带动功率半导体的需求上升,相关金属如镓、锡、钨等的应用量将显著增加,带动上游材料产业链的景气度。

工程建设:AI版“造城运动”

美银形容中国AI数据中心的建设节奏如“现代版钢铁洪流”。报告估计,随着AI算力需求上升,数据中心的建设投资正快速增长,工程建设及相关费用在非IT成本中占比约40%。

这些项目集中在“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城市,如张家口、贵安新区、乌兰察布、宁夏中卫等。过去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通常在18个月左右,如今国内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模块化、装配式工程体系让交付周期进一步压缩。

这种加速度背后,是一整套标准化、模块化的工程体系。中国的工程承包商正在从“土建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变。他们不仅提供施工服务,还参与到电力接入、液冷设计和材料供应环节,利润率明显提高。

AI浪潮下的真正瓶颈,除了GPU和算力之外,还在电流、热量与金属结构中。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新基建”曾被定义为通信和云计算;而未来十年,“非IT基建”将成为AI时代的新底座。那些看似无声的电缆、冷板与支架,正组成一个隐秘而庞大的生态网络。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