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早期泡沫,还是新周期?——解读瑞银《全球股票策略报告》

作者: 预见大模型 顶级公司 热门 #顶级公司 #热门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1009

在市场热议“AI行情是不是下一轮泡沫”的当下,瑞银的一份报告让这一问题重新变得尖锐。

10月29日发布的《全球股票策略报告》指出,如果美联储如预期般开启降息周期,那么“形成资产泡沫的七个前提条件”将全部满足。换句话说,我们正站在一个潜在泡沫的门口,只不过这一次的逻辑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理性”。

一、七个条件:泡沫的完整构造

瑞银认为,历史上所有泡沫都有迹可循。从日本股市、红筹股到TMT浪潮,泡沫的生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七个相似的条件叠加而成。如今,这七个条件几乎一个不落地重新出现:

1.股票长期跑赢债券

过去十年,股票年均跑赢债券14%,远超“泡沫警戒线”的5%。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牛市尾声信号——资本开始集体放弃稳健收益,追逐高回报。

2.“这次不一样”的叙事

每一轮泡沫都有它的时代借口:日本的“资产增值幻觉”、互联网的“信息革命”、今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瑞银指出,当投资者普遍相信新技术将永久改变生产率时,理性往往已被替代。

3.25年的周期轮回

从1973年的“漂亮50”到1998年的TMT,再到2023年的Gen AI,周期间隔几乎稳定在25年。新一代投资者未曾经历前一次崩盘,因此更容易相信“时代真的不同”。

4.整体利润开始承压

当前美国除前10大科技公司外,其他企业的12个月远期每股收益几乎为零。这与TMT时期国民账户利润下滑的情形高度相似——意味着“景气集中”正在加剧。

5.散户入场

印度、美国、韩国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活跃度正刷新纪录。泡沫总是在“全民投资”中被推向顶点。

6.货币环境宽松

若美联储按瑞银预测降息,金融条件将重新宽松,这是泡沫加速的燃料。

7.市场高度集中

全球市值增长几乎被“Mag 6”(六大科技巨头)垄断,与以往泡沫末期“赢家通吃”的特征如出一辙。

换句话说,宏观、流动性、市场结构和情绪面几乎都已就位。瑞银没有下“崩盘”的结论,但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判断:“我们仍处于潜在泡沫的早期阶段。”

二、“理性泡沫”:一场有逻辑的亢奋

瑞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认为当前市场是不理性的狂热。

相反,它指出——这一次的泡沫“更理性”,因为支撑它的基础要素更扎实:AI技术的渗透速度、基础设施的部署进度、以及企业利润表的健康程度,都远优于TMT时期。

报告特别强调: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速度远超TMT时代,其潜在生产率提升至少不低于后者。”

当年TMT浪潮曾短暂推动美国劳动生产率提升约2%。如果市场相信AI能复制这一幅度,那么20%至25%的股市上行空间在逻辑上完全说得通。问题在于——这是基于“市场相信”的认知,而非生产率真的提升。瑞银提醒投资者,泡沫的真正驱动力不是现实,而是信念。

这种“理性泡沫”的另一面,是政府债务风险的转移。

与2000年财政盈余的美国不同,如今主要经济体的债务占GDP比重翻了一倍。瑞银指出,财政赤字可能迫使政府最终“以印钞来解决债务问题”。这意味着资金会从债券等名义资产转向实物资产(黄金、股票、房地产)。

于是,一个宏观逻辑闭环浮现:宽松的货币+财政风险+技术新叙事=理性泡沫。

三、估值未到极端:距离“泡沫顶”仍有距离

瑞银在报告中构建了“三层预警系统”:

1.估值是否极端化;

2.长期催化剂是否透支;

3.短期催化剂是否爆发。

1.估值:高,但还没疯狂

目前“六大科技巨头”的市盈率约35倍,虽高于平均水平,却远低于TMT泡沫时期的60–70倍。科技板块相对于大盘的溢价率仅40%,而2000年曾高达160%。

从股权风险溢价(ERP)看,也仍高于泡沫期。换言之,估值虽贵,但未脱离基本面。

2.长期催化剂:资本支出仍在起步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的资本支出目前主要依靠现金,而非债务。与当年依靠杠杆的电信业不同,这轮投资浪潮资金结构更健康。

不过,瑞银特别提到一个隐忧——OpenAI宣布的1万亿美元级数据中心合作计划,其透明度与可持续性仍待验证。这或许是未来“非理性繁荣”的萌芽。

3.短期催化剂:尚未出现极端信号

无论是价格动能、并购规模还是波动性,都远未达到历史极值。瑞银统计,TMT泡沫时期半导体板块相对大盘涨幅曾高出200日均线70%,而目前仅35%。这意味着市场虽然亢奋,却仍处于可控区间。

因此,从三层信号判断,市场离真正的“泡沫顶”尚有距离。瑞银称之为:“潜在泡沫的早期阶段。”

四、政府债务:这次的隐形推手

在瑞银的框架中,这轮周期的核心差异在于“债务结构”。

过去泡沫往往由企业过度融资引发,而如今过剩在政府层面。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已远超IMF认为可持续的阈值。若债务融资继续依赖央行(量化宽松、债券购买),则意味着长期实际利率将被人为压低。

瑞银的判断颇具警示意味:

“若美联储丧失独立性,资金从债券转向股票与实物资产的速度将加快。”

在这一前提下,股权风险溢价下降、股票估值合理化,成为泡沫得以延续的金融条件。换句话说,财政失衡正在制造股市繁荣。

五、从历史看未来:五个教训

瑞银也从TMT泡沫的破裂中提炼出五个教训,用以提醒当下的投资者。

1.非核心资产的短暂避风港

在2000年科技股暴跌的初期,非TMT板块反而上涨10%。换句话说,市场转向防御类资产的窗口期极短。

2.反弹幻觉

泡沫破裂后往往会出现一次“回声反弹”。2000年标普500在暴跌后回升至前高附近,但科技股已深陷下行。

3.真正的熊市来自投资崩塌

当IT投资骤减、ISM新订单指数跌破荣枯线后,美国经济在2001年进入衰退。也就是说,估值回调并不可怕,投资动能消失才致命。

4.理念可能正确,路径可能错

微软、亚马逊、苹果都曾在泡沫破裂时暴跌60%至90%,但二十年后重新定义了世界。技术方向或许没错,只是时间成本惊人。

5.赢家改变

TMT时代的赢家是设备商、电信运营商;AI时代的赢家或许是掌握算力、算法与能源配置的企业。泡沫之后,价值链总会重组。

这些历史经验让瑞银得出结论:即使这轮泡沫形成,真正的问题不在“泡沫是否存在”,而在“谁能熬过破裂”。

六、市场定位:早期繁荣的理性亢奋

综合来看,瑞银的总体判断是:

· 阶段定位:处于潜在泡沫的早期。

· 驱动逻辑:科技盈利高、货币环境宽松、财政风险外溢。

· 主要风险:科技高利润率难以长期维持,AI资本开支竞争加剧后或压缩利润空间。

换句话说,市场仍有上涨空间,但结构性风险已悄然埋下伏笔。瑞银特别提醒投资者:

“若当前存在泡沫,它体现在科技行业的高利润率上,而非估值本身。”

结语:繁荣的另一面

这份报告的锋利之处,不在于唱衰,而在于冷静。

瑞银并未把AI浪潮等同于投机,而是把它放进长周期框架中,去衡量一场“理性繁荣”如何演变为“结构性泡沫”。

也许,市场的危险并非来自疯狂,而是来自逻辑过于完美。当降息叠加财政宽松、生产率叙事与资本开支同向而行,泡沫往往就此诞生。

现在,它还在早期。

但所有泡沫,最初都看起来像新周期。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