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蓝思科技:多业务主线并驾齐驱,赛道“新视野”亮出“硬实力”

作者: 预见大模型 液冷系统 光模块 AI芯片 #AI芯片 #光模块 #液冷系统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1039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智造浪潮中,有一家企业始终站在聚光灯下。它不仅是苹果产业链的“优等生”,更是消费电子外观结构件的“隐形冠军”。

这家公司,正是蓝思科技。2006年总部落户湖南长沙,2015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今年又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实现了“A+H”双资本平台的战略布局。这一布局不仅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更为其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坚实的资本支撑。目前,蓝思科技在全球拥有12大研发生产基地,遍布湖南、广东、江苏以及越南、泰国等地,自建办公、厂房建筑面积达788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超13万个,总资产超过800亿元。公司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如今的蓝思科技,如同一艘巨轮,凭借在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的深厚积淀与前瞻布局,正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蓝海。

一、财务亮点:营收利润双增,盈利质量持续优化​

通过2025年三季度财报当中发布的一组数据,已经清晰勾勒出蓝思科技的稳健增长曲线。而在消费电子复苏与新业务放量的双重驱动下,公司实现了“量利齐升”的良好态势。​

从整体业绩看,公司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达207.02亿元,同比增长19.25%,增速较上半年进一步加快;前三季度累计营收536.63亿元,同比增长16.08%,显著跑赢同期消费电子行业平均增速。盈利端表现更为亮眼,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8.43亿元,同比增幅19.91%,其中扣非归母净利润27.03亿元,同比激增28.72%,核心主业的盈利动能持续强化。​

财务健康度方面,公司资本实力稳步增强,截至9月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达538.45亿元,同比增长10.66%。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降负债领域成效显著,有息负债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43.10%,仅为89.72亿元,财务结构持续优化。尽管经营性现金流增速略有放缓,但净额规模仍能充分支撑日常运营与产能扩张需求,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业务布局:三维增长曲线打开发展空间​

蓝思科技在业务运营和策略搭建方面,已经构筑起“消费电子基本盘+智能汽车增长极+新兴赛道未来级”的三维业务体系,多引擎驱动特征愈发鲜明。​

(一)消费电子:技术迭代巩固龙头地位​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玻璃盖板绝对龙头,公司在该领域的市占率超过50%,深度绑定苹果、华为、三星等头部品牌,其中苹果业务占营收比重近50%。2025年“手机国补”政策成为重要催化剂,电商平台手机销量首日激增320%,公司直接受益于换机潮。​

技术升级,还正为公司业绩持续创造价值。像其自主研发的超瓷晶玻璃抗摔性提升4倍,在iPhone16系列的渗透率有望从35%跃升至50%,单台手机玻璃价值量增加80元;超薄柔性玻璃(UTG)良率达95%,远超行业85%-90%的平均水平,支撑折叠屏手机渗透率从12%提升至25%,单机价值量增长30%以上。同时,公司在AI眼镜领域率先突破纳米微晶玻璃技术,一举将镜片重量降低30%,成为Meta、苹果供应链核心参与者,有机构预测该业务年内营收占比或从3%提升至8%。​

(二)智能汽车:第二增长曲线加速成型​

在智能汽车领域,公司已与特斯拉、比亚迪等30余家国内外头部车企建立合作关系,中控屏全球市占率达20.9%,稳居行业第一。2025年上半年,汽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1.65亿元,同比增长16.45%,目前营收占比已达9.60%,预计全年营收有望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40%,成为仅次于消费电子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产品层面,则通过颠覆性创新来突破业务边界,全面打开利润空间。公司研发的超薄夹胶车窗玻璃,就已经导入国内头部车企新车型量产体系,还同步深化与全球新能源品牌及欧美传统车企的合作,即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随着智能座舱向“生活+娱乐+办公”多维场景跃迁,公司产品从中控模组延伸至智能B/C柱、充电桩、无线充电模组等,单车价值量从300元提升至500元,部分高端车型甚至突破2000元。​

(三)机器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最后,我们还不能忽略公司前瞻性布局机器人赛道的硕果,正在逐步进入收获期。如其和智元机器人合作开发的六维力矩传感器良率达99.2%,已获得10亿元订单,2025年将交付全栈开源机器人“灵犀X1”,切入工业与家庭服务场景。同时,公司已切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提供灵巧手关节模组与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

从市场空间看,若人形机器人2027年实现10万台量产,单台价值量或超5000元,公司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预计2027年超10%,2030年有望达到20%。这一布局不仅打开了长期增长空间,更彰显了公司从“精密制造”向“高端智造”的战略升级。​

三、核心优势:技术壁垒与全球布局构筑护城河​

出现业务环节和财务数据的双重活跃,自然离不开公司强大的竞争实力。而简单总结的话,不难发现,蓝思科技的竞争优势源于技术、产业链与全球化的多维共振,为其构筑了难以复制和冲击的护城河壁垒。​

(一)技术引领:建立行业2年以上代差​

像公司在材料与工艺领域,就早已经形成绝对领先优势。所生产的全球首创纳米微晶玻璃双离子交换工艺,抗刮擦性能达HV860,超过超瓷晶玻璃的HV814,已通过苹果、华为严苛认证,技术壁垒至少领先行业2年。而在折叠屏核心材料领域,同时掌握UTG玻璃量产与CPI薄膜储备技术的坚实基础,让公司在技术层面得以“两条腿走路”,双重技术路径有效保障了市场竞争力。​

此外,公司不断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却支撑技术迭代。像公司通过与头部客户联合研发(如苹果的DFM模式),就将技术直接转化为订单优势,苹果新品2025年备货量同比增长20%,直接支撑公司三季度营收环比增长15%。​

(二)产业链整合:降本增效释放规模红利​

公司打造“原材料→模组→整机组装”全链条解决方案,湘潭基地实现玻璃、金属、塑胶等多材料共线生产,综合成本降低15%。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客户粘性,更推动盈利能力持续改善,2024年整机组装业务毛利率从1.26%提升至5.8%,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深度绑定头部客户形成长期协同效应,与苹果、特斯拉等核心客户合作超10年,稳定的订单来源为产能规划与技术投入提供了确定性支撑。​

(三)全球化布局:对冲风险保障交付​

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公司构建了“中国+越南+墨西哥”的全球化产能网络。具体来看的话,在越南二园,主要聚焦盖板玻璃扩产,年产能新增2亿片;公司的墨西哥基地,则是就近服务北美客户,有效对冲贸易风险。而去年公司全球总产能达14.87亿片,较2023年增长26%之时,湘潭基地产能利用率更是达到90%以上,充分保障了订单交付能力。​

四、发展展望:政策与趋势共振的成长机遇​

蓝思科技的发展正处于多重有利因素的交汇点。政策层面,国家对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的财政贴息政策直接刺激终端需求,为公司主业复苏提供了政策红利。行业趋势方面,消费电子AI化、汽车智能化、机器人产业化三大浪潮叠加,与公司业务布局高度契合。​

根据公司2030年战略目标,消费电子、汽车、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将达50%/30%/20%,净利润率更有机会实现大幅跃升%。届时业绩情况一旦兑现,对应市值上行空间显著可观。短期来看,若AI眼镜订单超预期或iPhone系列订单在双11期间给出高光表现的话,则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超预期;中期则需关注机器人量产进度与其他技术突破带来的盈利弹性。​

用“一步一个脚印”,来形容蓝思科技的成长步伐,应该比较贴切。从消费电子玻璃的隐形冠军,到智能汽车与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蓝思科技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的发展路径。在三重增长引擎的驱动下,叠加技术壁垒、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的核心优势,公司在从“精密制造龙头”向“高端智造领军者”稳步迈进的过程中,将大有可为,发展潜力值得我们给予更乐观的期待。​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