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物价指数企稳回升,为何应被解读为市场福音?
刚刚过去这个周末,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密布在指数冲击4000点之时的市场疑云。由于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2%,结束了此前连续数月的低迷态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更是实现了年内环比都得首次上涨,同比降幅也已经连续第三个月收窄。一系列数据不仅标志着物价水平的企稳回升,更传递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的积极信号,堪称市场的“福音”。
一、CPI同比转正:消费市场活力再现
有人说,在美国,看到物价指数反弹的话,就有可能提升华尔街机构对加息的预期值,从而对资本市场构成压力。可我们国内物价指数上升,为什么这次就可以解读为利好呢?

实际上,解答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国情不同,市场环境不同的话,即便是同样的物价指数,所构成的解读信号意义,都会大相径庭。像CPI,作为我国衡量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在上个月才刚刚实现了阶段性的“同比转正”。于是就可以认为,此次“转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10月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2%的数据变化背后,是在宏观政策继续保持支持力度、市场信心持续修复、国内需求全方位扩大、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的综合背景下,取得的。
叠加当月CPI环比本身略高于季节性水平,还考虑到去年同期价格基数走低,带动当月CPI同比回升的助推因素的话,就可以体会到,物价指数整体好于市场普遍预期,在10月份双节利好刺激下,相关政策达到了了充分改善数据,释放积极信号的效果。
(一)食品价格降幅收窄
尽管整体物价指数上升,食品价格却并未显著抬高整体民众的生活成本。像10月份,国内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较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鲜菜、鲜果价格只是由于受季节性因素和节日需求增加影响,才使得涨幅较为显著。鲜菜价格上涨4.3%,鲜果价格也有所上涨,共同推动了食品价格同比降幅的收窄。此外,猪肉价格同比降幅有所收窄的同时,本身价格还是处在历史低位区间的,显示出市场供需关系的逐步改善。
(二)服务价格稳步回升
而服务价格自3月份起逐步回升,10月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出行需求旺盛,宾馆住宿、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8.6%、4.5%和2.5%,涨幅均高于季节性水平。这表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居民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服务消费市场活力再现。
(三)核心CPI持续上行
并且,我们需要注意到,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了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创出了2024年3月以来的高位水平。核心CPI数据的持续上行,清晰表明了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性消费的恢复势头较为稳健,整体物价的“基本盘”在不断夯实。
二、PPI环比转正:工业生产回暖信号
接下来,我们把视线集中到PPI数据上。作为衡量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变动的指标,该数据实现了环比的年内首次上涨,同样释放出积极信号。

同比降幅连续第三个月收窄的变化,体现了供需关系改善和政策效应显现的双重作用。
(一)供需关系改善带动价格上涨
细分来看的话,在10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加工、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价格均连续2个多月上涨。水泥制造、计算机整机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集成电路制造价格均由降转涨。这些行业价格的上涨,反映出国内部分行业供需关系的改善,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二)政策效应显现助力价格企稳
同时伴随反内卷政策深入推进后,对煤炭、水泥、光伏、锂电等相关行业价格形成有力支撑。毕竟反内卷政策不仅可以优化市场竞争秩序,还能够促进了落后产能的退出,从而一举推动了行业供需结构的改善。加之提振消费系列政策措施的持续落地见效,也带动了相关行业价格的上涨。
(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影响有限
不可否认的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化,对国内PPI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这种影响是有限的。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行业PPI的上行;而国际油价下行,则对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PPI产生了拖累。总体来看,在国内需求复苏和政策支持的双重作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的影响被有效对冲。
三、物价水平高质量回升的积极意义
上述数据的核心,集中在国内10月份物价水平的企稳回升上,之所以可以被视为市场的福音,原因在于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经济积极变化。
(一)经济内循环进一步畅通
由于物价水平的回升,一定程度能够表明经济内循环正在进一步畅通,相信随着扩内需政策的持续显效和居民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和供需关系得到改善的概率,在进一步加大。
而具体对企业而言,工业品价格企稳意味着盈利能力有望改善,将进一步激发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生产的积极性;对居民而言,服务消费价格的合理上涨与核心CPI的回升,反映出消费市场活力增强,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形成“消费回暖—企业扩产—就业增加—收入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内生动能稳步增强
物价水平的回升,还得以出中国经济内生动能的稳步增强。细分角度观察,正是由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和消费潜力有序释放,从而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实现同比上涨的。
例如,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后,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向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6.8%,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价格上涨2.3%,微波通信设备价格上涨1.8%,而在提振消费系列政策措施持续落地见效后,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价格上涨18.4%,运动用球类制造价格上涨3.3%,营养食品制造价格上涨2.1%,种种迹象都说明,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和消费潜力的有序释放,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向好,高技术制造业市场供需两旺等积极变化,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三)政策空间得以拓展
我们更还应该考虑到当前物价水平整体上继续处于稳中偏低状态的整体环境氛围,这就为后续货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空间。有关部门未来就具备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和空间,从而达到刺激市场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四)市场预期和信心提振
既然物价水平高质量回升,有助于提升市场预期和信心。一旦居民和企业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将更加乐观,消费和投资意愿进一步增强后,会更有利于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展望未来:物价水平有望温和回升
展望未来,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发力显效,消费市场内在活力将逐步增强,服务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核心通胀继续回暖的概率有望加大。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和高质量供给的创造,将带动相关行业价格的上涨,PPI同比降幅则有望再次收窄,印证了宏观经济态势、社会预期与行业景气的全方位改善
此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国内有效需求的巩固程度仍需关注。因此,在宏观政策继续保持支持力度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组合、提高政策效能,以确保物价水平的稳定回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而言,10月国内相关数据的积极变化,尤其是物价指数企稳回升,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的积极信号。它不仅反映了消费市场的活力和工业生产的回暖,更为市场的未来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接下来时间窗口临近“双十一”大促,消费需求一旦抬升,非食品项、核心CPI环比涨价动能被给予更大的抬升预期后,其他数据预计也有明显改善的空间范围。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经济在相关利好信号共同发布的利好带动下,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