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卖光英伟达,花旗高调唱多!AI周期的信念动摇了吗?
刚刚,AI资本市场迎来两条重磅消息。
一边是孙正义的软银彻底清仓英伟达;另一边,是花旗在最新报告中上调英伟达目标价至220美元、并押注其即将公布的财报“超预期上调”。同一家公司,却被截然不同的资本逻辑解读。
有人落袋为安,有人趁势加码——这场分歧,正是当下AI投资周期的真实写照。
一、软银清仓:资本退场,非信仰坍塌
11月11日,软银集团发布业绩报告:公司已于10月卖出全部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含资产管理子公司持股),套现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与此同时,软银还在6月至9月期间出售了91.7亿美元的T-Mobile股份。
表面看,这是一次“高位落袋”;但细看账面,更像是一次战略腾挪。软银还通过愿景基金2追加225亿美元投资OpenAI,预计12月完成。孙正义不是撤出AI,而是在换一种方式押注未来。
时间线回到更早。
2017年,软银以40亿美元买入英伟达近5%股份;2019年以70亿美元清仓,错失其此后从千亿到4万亿美元的大级别行情。但从去年起,孙正义卷土重来——2024年四季度持仓1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增至30亿美元,如今再度清仓,为下一轮AI投资腾出弹药。
此外,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自6月起陆续减持,累计套现超10亿美元,也引发市场对“阶段性高位”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孙正义的个人净资产已飙升248%,以551亿美元重夺日本首富之位。背后支撑,是软银股价从5700日元一路飙至25000日元,涨幅超338%,市值一度突破38万亿日元(约合1.7万亿元人民币)。
而且,软银的财报同样亮眼:2025–2026财年第一季度营收1.82万亿日元,同比增长7%;税前利润6899亿日元,同比暴增205%,其中愿景基金贡献4513.9亿日元。
公司还计划于2026年1月1日实施1拆4的拆股,以提升流动性。
短期兑现、长期转向。软银的逻辑并非看空AI,而是阶段性止盈+再布局 。
二、花旗唱多:AI泡沫论站不住脚
就在“泡沫论”声浪最盛的时候,花旗选择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11月10日,花旗发布最新报告,维持英伟达“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从210美元上调至220美元。分析师直接给出“30天短期看涨”观点——押注英伟达将在11月19日发布的财报中,实现“营收超预期、指引上调”的表现。
花旗的判断核心很简单:英伟达的瓶颈不是需求,而是供应。
AI芯片的最大约束来自先进封装(CoWoS)产能短缺,导致供给无法满足需求,预计2026年前都将持续紧张。
研报预测,截至10月的季度销售额将达570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550亿),对2026年1月季度销售指引达620亿美元,数据中心业务环比增长24%和12%,预估均显著领先市场。
花旗同时指出,英伟达当前28倍的市盈率低于博通(38倍)与AMD(37倍),估值具备相对优势。基于对2026财年EPS 7.24美元的预测,给予30倍PE,对应目标价220美元。
更关键的是,花旗认为全球AI半导体市场远未见顶 。其模型显示,到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6540亿美元,较此前预测上调16%,主要因OpenAI等核心客户的需求持续超预期。
“AI泡沫论”在他们看来站不住脚——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而非需求崩塌。
花旗同时提醒风险:AMD等竞争加剧、新平台落地节奏不及预期、数据中心需求波动等。但结论清晰——短期波动不改长期结构 ,英伟达仍处于AI浪潮最核心位置。
三、市场分歧加剧
一个选择离场,一个选择看多。市场的情绪被撕成了两半。
德意志银行数据显示,机构与散户持仓同步飙升,家庭股票部位创历史新高;《经济学人》估算,若AI估值出现裂缝,美国GDP或被拖累2.9%。LSEG数据显示,美股“七巨头”3个月25Delta看涨期权偏斜度处于91分位,市场情绪处于极端乐观。
高盛警告,AI板块的“只涨不跌”叙事正在变脆,科技业信贷风险明显上升。CB Insights指出,除Anthropic外,几乎所有AI公司都依赖英伟达供应链,集中度的提升放大了系统性风险。
TopDown分析也显示,当前市场状态与历史泡沫期高度相似,从“AI让搜索终结”到“谷歌重回领导者”的180度反转,揭示出情绪的脆弱。
四、总结
软银的清仓让市场神经紧绷,而花旗的唱多则提醒人们——趋势与情绪往往不同步。
短期内,资本可能选择兑现收益;但从产业周期看,AI的能源、算力、硬件、软件正进入深度共振期。英伟达依然是这场变革的核心节点,它不是泡沫,而是新的计算标准。
真正的拐点,从来不是在最热的时候出现,而是在最被怀疑的时候酝酿。
英伟达将于11月19日(美东时间)盘后公布的财报,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