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台积电3nm产能2026年到极限,供不应求难解决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1093

在AI数据中心大规模建设的当下,芯片紧缺似乎已经成了常态。而摩根大通近日的一份研报,再次把这种现状更具象化的展现了出来。

报告指出,台积电的3nm产能将在2026年前达到极限。这意味着,在当下已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未来所有的新增需求都将难以得到满足。

摩根大通在研报中称,部分客户甚至下了“加急单”,愿意为3nm产能支付高出正常报价50%至100%的溢价。对芯片代工行业来说,这种溢价幅度几乎前所未有。

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可能迎来一波“芯片荒”。

产能极限:3nm制程的“瓶颈”

摩根大通的预测并非凭空而来。台积电在2022年底量产3nmN3B工艺,随后推出改良版N3E、N3P等节点,但每一次迭代都伴随设备复杂度和良率挑战的上升。极紫外光曝光机的稼动率接近饱和,而新一代High-NA设备交付仍受限。

高性能计算(HPC)领域,除了英伟达的Rubin和Rubin CPX,还有博通的TPU v7、亚马逊的Trainium 3,以及Meta的Iris和微软的Maia 300等自研ASIC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的C2基带芯片和iPhone 17,以及高通和联发科的安卓旗舰SoC,都将大规模转向N3。

不难推测AI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消费电子巨头基本占据了所有3nm芯片的产能。

3nm芯片制造涉及上百道工序,良率的每一个百分点提升都要付出巨额投资。据业内估算,一座年产能约十万片的3nm晶圆厂,设备投资可能高达250亿美元。

摩根大通的报告提到,台积电选择将现有产线进行灵活调整而非新建 3nm 晶圆厂,其中位于台南市的晶圆第 18 厂将转换部分 4nm 产线,每月可新增约 2.5 万片 3nm 产能;至于新建的高雄市晶圆第 22 厂与新竹市晶圆第 20 厂,则会给更先进的 N2、A16 制程节点预留空间。

此外,台积电还通过“跨厂协作”的方式,利用其Fab 14工厂闲置的N6/N7产能来处理N3制程中的部分后段工序(BEOL)。尽管这种方式效率不高,但鉴于N6/N7节点在2026年利用率可能维持在65%左右的低位,该协作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额外提供5000至1万片的月产能。

另外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Fab 21),其第二阶段预计将在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移入设备,但要到2027年初才能提供约1万片月产能的N3芯片,无法缓解2026年的供应紧张。综合来看,摩根大通估算台积电到2026年底的N3总产能约为14万至14.5万片/月,与市场报道的16万片需求仍有差距。

此外,台积电的产能极限可能不仅来自厂房和设备容量,还来自ASML设备供应节奏的约束。未来两年,EUV与High-NA机台的交付数量有限,台积电已锁定其中大部分资源,扩产速度因此受限。

AI驱动的算力周期

过去两年,AI模型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晶圆制造的供需结构。大型语言模型、视频生成模型与推理平台的能耗与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台积电作为目前唯一能稳定量产3nm的大型代工厂,自然成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环节。

自2023年以来,AI数据中心芯片对3nm需求的年复合增速超过60%。Nvidia、AMD、Google等公司都在通过定制ASIC或GPU推动AI基础设施扩张。每一代模型迭代都意味着算力翻倍,而能效比的提升关键在更先进的制程。

与此同时,传统消费电子需求虽趋缓,但AI芯片的高速增长足以抵消下降。摩根大通预计,到2026年,AI芯片将占据台积电3nm产能的一半以上。

3nm工艺的稀缺,直接推高晶圆代工价格。业内估算,当前3nm代工价格约每片2万美元,较5nm时代上涨约25%。在溢价订单推动下,部分客户的有效价格已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据预测,在AI需求支撑下,台积电未来两年毛利率有望维持53%至55%。分析师认为,这种盈利结构的持续性取决于台积电如何分配产能——是优先满足长期伙伴,还是倾向利润更高的AI客户。

台积电营收结构也在变化。2024年AI相关订单占比约22%,预计2026年或将超过35%。这使台积电成为AI浪潮的关键受益者。

隐忧:供应链瓶颈与外部风险

产能极限背后隐藏风险。首先是设备供应的不确定性。ASMLEUV与High-NA交付周期受零部件和调试制约。其次是关键原材料,如高纯氟化氢、EUV掩膜与光阻剂,供应高度集中在日本和欧洲,任一环节波动都可能影响3nm良率。

此外,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仍在加剧。美国出口管制使台积电在全球产能布局更为谨慎。亚利桑那工厂主要以4nm节点为主,3nm量产计划仍在调整阶段。台积电高层多次强调,3nm主力仍位于台湾岛内。

摩根大通提醒,若设备或原料供应链扰动加剧,台积电3nm产能的“极限”可能提前出现。

台积电3nm产能逼近极限,对全球AI基础设施产生连锁反应。AI芯片排产延迟,将直接影响服务器与数据中心部署节奏。业内普遍担心,若晶圆供应不足,AI芯片交付周期将显著拉长,训练成本上升。

部分企业开始关注替代方案。三星3nmGAA工艺正在推进,希望未来吸引部分移动和加速器订单;英特尔也在加速18A制程研发,目标在2026年前形成可竞争节点。然而,目前台积电在3nm良率与功耗控制上的优势仍然明显。

市场研究机构认为,若3nm产能扩张不及预期,AI服务器与云计算的成本压力将持续存在。

资本市场的反应:稀缺即价值

市场对台积电的长期逻辑依然乐观。摩根大通维持其“增持”评级,认为3nm产能瓶颈反而凸显先进制程的稀缺价值。短期供应紧张虽带来不确定性,但从盈利角度看,“稀缺即价值”。

投资者普遍认为,台积电正步入“算力黄金周期”。3nm与2nm节点的接续演进,将成为未来三年的增长主线。摩根大通在研报中指出:“当先进制程成为AI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台积电的定价权有望进一步增强。”

台积电3nm产能或将触顶,但技术雄心未止。2026年后,2nm节点将进入量产阶段,采用GAA结构,可进一步提升密度与能效。然而,新制程导入初期良率低、成本高,无法立即缓解3nm紧张。

未来两年将是台积电最紧绷的窗口期。摩根大通预计,2025至2026年间,AI芯片需求增速将远超3nm产能扩张。这种结构性紧张,将成为全球AI产业链的核心变量。

© 2025 预见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扫码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