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格局,段永平的重仓与认知站在哪一边?
近期,雪球发布了创始人方三文与段永平长达近两小时的视频对话。这场访谈,段永平从人生、企业文化、教育,到投资逻辑与经济趋势,他几乎把自己的人生方法论讲了个遍。
本文基于访谈原话梳理段永平眼中的AI,并附上他当前的主要持仓结构。
一、段永平对AI的看法
1.AI的本质:工业革命级、量级跳变
“它肯定是个工业革命,但是泡沫总是会伴随而来。泡沫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跟着一起涨,凡事只要一说AI,大家就冲进去买。但是最后会有一些公司,它确实会很厉害。这里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AI没有什么了不起的,AI就是计算机应用,它不是上了一个量级,而是上了一百个量级,一万个量级。它这么上,真的就改变了。 ”
在段永平眼里,AI不是一般的新技术,而是“工业革命级别”的技术变迁——核心在于计算应用“上了一百、上一万个量级”的量变到质变,属于“量级跃迁”。
同时,他从一开始就把“工业革命”和“泡沫”绑在一起看:方向极重要,但过程中很可能伴随广泛跟风与阶段性泡沫。
2.对效率和GDP:效率大幅提升,长期大概率增加总量
“我以前要看一家新公司,不容易搞懂,现在可容易了,你只要找AI问一个问题,它后面会跟几个问题。你一个一个问,可能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你就对一个完全不知道的公司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可以决定是不是要再深入了解,这个效率太高了。 ”
“现在用AI的人越来越多,但英伟达也不会因此卖不动了,所以AI肯定是一个带来很大变化的东西。但是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大变化,我其实也没有完全搞懂。 ”
“我觉得AI可以创造GDP的增量,但它也会在某些地方减员,肯定会有人被替代,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减掉。 ”
他已经在自己工作方式里切到“AI提效模式”,承认AI在信息获取、研究、药物研发等场景里效率提升是“肉眼可见”的。
基于历史上“效率提升—GDP增长”的经验证据与当下企业效率改善的可观察事实,他作出推断: 长期看AI大概率会提高GDP总量,同时伴随结构性“减员”和岗位替代。
3.对投资与炒股:AI放大短线难度,但不改变价值投资
“炒股票的人会很危险,因为你炒不过梁文锋了。……想通过看图看线去炒股赚钱的人,你就是铁铁的韭菜。 ”
“投资没有影响,它不影响我做的决策。你要是通过看图看线做日内交易,大概率你会比以前更难赚到钱。一些量化基金,它们速度非常快,确实是电脑在操作,有人工干预,所以你就更打不过它们。因此,我觉得小散户要想靠短线赚点钱,大概率来说,时间长了会发现很难成功。 ”
在他看来,AI+量化,会显著抬升 “看图看线、日内短线”这套玩法的难度——散户更容易被当成“铁铁的韭菜”。
但对他自己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一套,AI“不影响我做的决策”——对长期价值判断的框架影响有限 :企业价值、现金流、商业模式仍是判断核心。
简单说:AI强化了“炒股难”,但没改变“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
4.对个人学习和使用AI:不要恐惧,要主动用
“我以前要看一家新公司,不容易搞懂,现在可容易了,你只要找AI问一个问题……这个效率太高了。 ”
“我觉得AI会对每个人产生影响,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不要说自己学不会,其实是可以学会的。我都可以学,你为什么就不能学? ”
他用AI来做公司研究、提高效率。对普通人,他的态度是:
AI一定会影响每个人(包括孩子);
真正的门槛是心态不是年龄——“我都可以学,你为什么不能学?”
所以他给的是“实用主义建议”:别怕,多用,把它当工具,而不是当威胁。
5.对就业与社会冲击:很多岗位会出问题,但这是技术常态
“但是AI到底会怎么样,我现在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很多人的工作会出问题。 ”
“我觉得AI可以创造GDP的增量,但它也会在某些地方减员,肯定会有人被替代,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减掉。 ”
他一方面承认自己“也没完全搞懂”AI的所有后果,另一方面非常直白:“很多人的工作会出问题” 。这在他眼里不是灾难叙事,而是类似蒸汽机、火车、电动车带来的那种结构性替代:
个体层面,会有人失业、转岗;
总量层面,效率和GDP仍有望提升。
他的建议是与其纠结宏观,不如提前提高自己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6.对英伟达等AI硬件公司:承认领先优势,小仓位参与
“我以前是觉得半导体很难做的,所以我不会在英特尔上面亏钱,因为我没有碰过,我以前也没有投过半导体,这也是我错过英伟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我早就看到,但是没有关注,直到这两年AI起来了以后,以前是觉得就是偶尔的、被炒起来的一个东西,我现在觉得不像是炒起来,仔细关注关注很有意思,这家公司真的蛮有意思。 ”
“AI这个东西我觉得至少掺和一下,不要错过了。 ”
他对英伟达的态度是:
承认之前“看见但没重视”是错过;
现在认为AI需求是真实、持续的,英伟达“真的蛮有意思”,并且在生态上有明显优势;
但出于对半导体行业的不完全确定,只做小仓位“掺和一下”,不会复制当年投苹果那样的极致重仓。
二、段永平部分持仓

三、总结
回望这次访谈,我们更像是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分界线。
段永平的观点、方法论、对企业与投资的洞察依然稳健清晰,但时代的底层变量正在快速移动:技术节奏、市场环境、信息密度、决策逻辑都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过去有效的经验在适用边界上可能收缩 ,稳定的模式也面临重构 。
今天的世界,更强调重新思考、重新学习、重新验证、重新出发。
未来存在大量“未曾见过”的可能。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重新分配的开始。
真正重要的不是固守过去,而是保持开放心态:愿意试错,愿意调整,愿意承认未知,愿意思考新的路径。因为在很多崭新的领域里,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一步,是去证明某件事情“可能做到”;
之后,概率才会重新站到你这一边——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是因为那条路本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