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最新研报:台积电3nm供不应求,扩产与上调 Capex已成必然
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报给出了一条清晰而直接的判断——台积电的 3 纳米产能,已经被 AI 的需求逼到极限 。研报写得非常直白:台积电原本规划 2026 年的3nm产能约为14–15万片/月 ,但现在“最新信息显示,这一数字可能上调至16–17万片/月 ”。这意味着台积电将额外扩出 2 万片/月 的产能,幅度不小。
大摩认为,这是英伟达、另一家美国科技巨头以及 Alchip 等客户订单“强到必须扩”的结果。
黄仁勋“要货”之后,产能策略被迫改变
研报披露,这次扩产的时间点并不巧合,就发生在黄仁勋访台、公开称“英伟达业务非常强劲,并向台积电要求更多供应”之后。
过往台积电对先进制程扩产一直谨慎,其逻辑是:保持满载比盲目扩产更能稳定盈利。但大摩判断,这一逻辑已被现实打破。研报写道:
“客户的AI需求强度,已改变台积电原本对3nm扩产的节奏安排。”
换句话说,客户的抢单速度逼得台积电不得不提前腾出产能。
新增产能从哪里来?不是建新厂,是“动旧机器”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摩在研报中点出一个关键事实:台积电未来所有新无尘室空间都将给2nm 。这意味着3nm扩产没有新空间可用。
于是,大摩给出一个推演——
台积电可能会把 Fab15 的22nm/28nm旧设备整体移出, 为 3nm 腾出无尘室位置。
研报原话是:
“台积电正考虑将Fab15现有的22/28nm设备移至海外新厂,以释放空间增加3nm产能。”
这是极罕见的“产线搬家”,从侧面说明 3nm 订单压力之大。
大摩上调台积电 2026 年Capex:430亿不够了
新增2万片/月 产能的成本不低。大摩负责覆盖台积电的资深分析师Charlie Chan给出了一套成本模型:
“每新增1000片/月 的3nm产能需要约 3 亿美元资本支出。”
按这个模型计算,
新增2万片/月 = 20 × 3亿美元 = 60亿美元
区间是50–70亿美元 。
因此,大摩认为原本外界预计 2026 年台积电 Capex 在 430 亿美元附近,现在需要重新估算,区间将提高至 480–500 亿美元 。
研报称:
“我们认为台积电 2026 年资本支出存在被上调 50–70 亿美元的空间。”
这对于半导体设备厂商无疑是利好信号。
CoWoS不再是瓶颈,整个AI产业链的核心矛盾正往前端移动
过去一年市场普遍认为CoWoS先进封装是 AI 供应链的最大瓶颈,但大摩这次明确否认了这一旧共识。
研报指出:
“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电力规划换算回封装需求,CoWoS 产能已可满足。”
真正短缺的是:
·前端晶圆制造能力
·ABF 载板与 T-Glass(玻璃基板)等关键材料
这与产业链反馈一致。Alchip 近日也向路透确认:“3nm 晶圆极度吃紧。”
换句话说,即便封装产能够用,只要晶圆产不出来,一切都白搭 。
AI 客户需求全面压顶,大摩判断这不是“短期现象”
大摩在研报中提到一个关键预测:
到 2025 年,AI 相关收入可能占台积电总营收的 25% 。
这解释了为何英伟达、云厂商、特斯拉等客户如今都在抢 3nm。
研报认为:
“英伟达与另一家美国客户,将成为3nm最大的需求来源,且影响力将延续至2025年以后。”
这意味着3nm供不应求不是明年才解决的问题,反而可能成为2024–2026年影响全球 AI 供应链的核心矛盾。
结语:这是一份“产业链重排”的研报
大摩的结论很明确:
·台积电3nm需求比原本想象的还强
·扩产已经进入“必须做”的状态
·Capex上调几乎是确定性事件
·AI 供应链瓶颈正从封装转向晶圆前端与关键载板
对所有关注AI芯片趋势的人来说,这份研报的意义在于——
它把未来2年AI产业链的真正矛盾点,给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