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百万产能与订单荒: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真实现状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技术 #AI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1126

一份来自高盛的调研报告,让火热了大半年的“人形机器人板块”突然冷静下来。过去一年,资本市场对这条赛道的预期几乎被“百万台产能”“全面量产在即”这样的词汇裹挟,但调研结果显示:现实并没有想象中乐观。

一、热度背后:订单并没有想象中丰厚

高盛在 11 月初调研了 9 家供应链上市公司,包括拓普集团、三花智控、浙江荣泰、双环传动等。报告指出:

没有企业真正拿到明确的大规模订单,也没有确定的生产时间表

这句话直击市场情绪。因为过去几个月,舆论中一直流传着“百万台订单”“海外大厂提前锁产能”的消息,甚至一些企业也在市场上被贴上“海外百万产线”的标签。

但产业内部人士给出的反馈极其一致:

所谓“百万台订单”,更多来自外界的想象与二级市场的情绪放大。

对于一家人形机器人厂商来说,千台级订单已经算大单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厂商才陆续接到上亿元量级、几百台到上千台的订单。例如:

· 优必选今年 Walker 系列订单金额超过 8 亿

· 星尘智能下半年接到来自百度、领益智造等的订单,总量不过是“千台级”

· C 端市场虽然热度上涨,但“双 11”销量也就是几百台到几千台的规模

把这些订单全部加起来,行业今年的“真实落地量”不过万台左右。

这与市场期待的“百万台时代”相距甚远。

二、交付未到,供应链自然吃不到肉

大订单有了,但为什么供应链还没有明显受益?

这要从产业节奏说起:

今年下半年是订单启动期,但交付真正进入规模化,要从明年才开始。

有财经记者以“双 11”为例查询多个品牌的交付时间表,几乎全部集中在 2025 年一季度到二季度。产业内部也普遍采用“爬坡模式”:先交付小批量,再根据企业使用反馈调整设计,之后逐步放量。

这意味着供应链的真实采购需求被延后了。

因此,高盛调研中看到的“订单荒”,本质上不是需求不存在,而是需求尚未流到供应链端。

头部厂商也给出了更贴近现实的时间表:

· 星尘智能预计明年至少交付 1000 台;

· 优必选给出的今年交付目标仅 500 台;

· 即便是马斯克喊出“2026 年百万台”的目标,特斯拉至 2025 年三季度也只试产出不到 1000 台。

过去一年,行业几乎是“0 交付”;今年开始进入“点火期”;真正的量产窗口在 2026 年及以后。

三、技术验证期:为什么厂商对供应链挑得更严了?

除此之外,整机厂对供应链的选择标准也在提高。

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高管透露,他们挑选供应链的顺序非常明确:

1.技术能力 :要能解决问题、能做深研发。

2.稳定量产能力 :不是实验室级别,而是能连续量产。

3.合作意愿 :愿意共同投入、共同承担产品迭代的成本。

原因很简单——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属于典型的非标准化产品,

每一家整机厂路线都不一样,需要供应链“陪跑式开发”

这对上游企业提出了极高要求:既要有技术,又要能接受前期低利润甚至亏损的投入周期。很多核心部件如减速机、电机、传感器等,头部厂商更倾向于自研或控股供应商,降低外部不确定性。

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

产业链企业多、整机厂少 → 僧多粥少。

即便行业下半年订单增加,千台级的交付量分摊到数十家供应链企业,谁都吃不到太多。

四、预期与现实之间:高盛报告为何引发市场连跌?

高盛报告发布后,机器人板块出现“三连跌”,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单日最大跌幅超过 6%。

市场反应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它击中了两个核心预期差:

·预期差一:市场以为百万台快来了,但产业认为至少 2026 年以后

·预期差二:市场以为供应链将成最大受益者,但真实情况是整机厂自研比例更高,供应商被推迟到“量产阶段”才会放量。

换句话说,高盛调研揭开的并不是“行业不行”,而是告诉投资者:

当前阶段是商业验证期,而不是爆发期。

结语:今年是起点,但不是拐点

从今年下半年订单启动,到明年交付增加,再到 2026 年行业迎来真正的量产节奏,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沿着一条更接近现实的曲线前行。

所谓“百万台的产业盛宴”,既没有消失,也没如市场期待般提前到来。

它只是还在路上。

真正的爆发点,不会因为一纸研报提前,也不会因为市场情绪延后。

今年是点火年;明年是爬坡年;2026 年才是真正的拐点。

© 2025 预见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扫码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