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小米Q3财报深度解读:业绩超预期,人车家生态真正起航

作者: 预见大模型 热门 推理时代 #推理时代 #热门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1138

这份三季报,让人明显感觉到,小米已经站在了另一个阶段的门槛上。它的惊喜点并不来自营收,而是来自业务结构的变化:曾经被视为烧钱黑洞的智能电动车业务,第一次实现单季经营盈利。这不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是小米过去六年战略坚持的第一次硬核回响,让“人车家全生态”从口号变成现实世界中的逻辑闭环。

在全球智能终端行业进入深水区、AI 重构产业链、智能电动车进入淘汰赛加速期的大背景下,小米能交出这份答卷,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反复拆解的事。

一、利润质量提升:从规模驱动走向效率驱动

财报开篇最直观的感受,是利润在主动“长肌肉”。

第三季度,小米实现营收1131.2亿元,同比增长22.3%。这一增速不算爆炸,但利润的表现几乎把市场的预期打穿——调整后净利润113.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八成,创下上市以来最佳成绩。毛利率升至22.9%,比去年同期提升两个多百分点,而更关键的营业利润达到151亿元,远超市场一致预期的百亿元出头。

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小米的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本质变化。它不再依赖过去那种以规模换利润的路径,而是通过业务结构优化、供应链协同增强、产品单价提升,去换取更高质量的经营收益。这种变化会在未来几个季度持续体现——尤其随着汽车、高端手机、AIoT高毛利产品的占比提升,小米的盈利模型正在脱离“硬件边际”的束缚,朝着一家“科技平台公司”的方向靠拢。

二、人车家生态首次被市场看见:终端裂变与生态扩张并行

这一季,小米在核心业务上的表现带着明显的“协同感”。手机稳住基本盘,电动车扭亏为盈,AIoT设备突破十亿台,每一项业务单独看都不错,但合在一起出现的叠加效应才是最关键的。

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4330万台,连续九个季度同比增长,在存量市场里维持这样的势头本身已经不易。AIoT平台连接设备正式突破10亿,这是业内绝无仅有的数字级规模。互联网服务月活跃用户达到7.42亿,再度刷新历史纪录。

这些指标背后,是一个事实开始变得清晰:小米不再是“三条业务线同时推进”,而是一个统一生态的多入口策略。手机是控制中心,汽车是移动空间,AIoT是生活空间;三者之间通过操作系统、账号体系、AI模型层层贯通,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扩张的生态系统。

这份财报,是第一次让市场能真正看见小米“人车家”合流后的商业形态。

三、电动车业务的盈利拐点:从怀疑到验证

如果说这份财报要用一个词来定义,那么“验证”无疑是最贴切的。

小米电动汽车第三季度实现收入283亿元,同比接近翻三倍,单季交付量达到10.88万辆,刷新历史纪录。更重要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首次录得7亿元经营收益。这是小米造车以来第一次出现“造血”迹象,也意味着规模效应已经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在毛利端,小米汽车交出了一个让同行都必须重新评估的数字——25.5%。这个水平不仅高于大部分新势力,也明显高于一些行业老牌玩家。它说明小米并不是依靠“廉价定价”去换销量,而是在供应链、整车制造、软件平台和销售体系之间建立起了更成熟的成本控制模型。

随着更高单价的YU7系列占比提升,汽车ASP从25.3万元上升到26万元,产品结构正在往更健康的位置移动。这种结构优化对未来几季利润的持续性尤为重要。

小米汽车的这一步跨过去之后,曾经围绕“何时盈利”“是否烧钱无底洞”的争议,在财务层面首次被清晰回应。

四、研发与资本开支:技术驱动路线的全力加速

小米在研发投入上的决心,从今年开始已经带有非常明显的“攻坚”意味。第三季度研发费用达到9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五成;前三季度累计达到235亿元。研发人员接近2.5万人,是国内科技企业里最庞大的技术中台之一。

AI是这轮投入的核心方向。小米初步建立起语言、视觉、语音等全系列多模态基座模型,覆盖手机端、车端、家端的真实场景。而Miloco全屋智能方案,则是大模型在家庭场景中的真实试验场,它意味着未来小米设备之间的组合将不只是“互联”,而会具备“理解”和“协作”的能力。

高昂的研发开支和资本开支并非短期负担,而是小米未来几年差异化竞争力的“本金”。随着车端、家端的AI OS不断统一,小米正在构建一个底层统一、体验一致的AI生态——这是任何一家传统车厂或传统家电企业都难以复制的。

五、智能手机的高端化进程:现金牛稳定,结构改善明显

手机业务的表现称得上“稳中有进”。在整体智能手机市场仍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小米依旧实现了4330万台的出货,并连续九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更有意义的是高端市场的突破。3000元以上销量占比提升至24.1%,4000–6000元价位段的市占率接近19%,同比提升幅度非常明显,说明小米连续三年围绕影像、性能、工艺、体验进行的高端化投入开始显现结果。

Xiaomi 17系列开售首月销量较上代增长三成,其中Pro系列占比超过八成,这种“结构跃迁”对毛利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海外市场继续保持稳健,在数十个国家的出货排名前三,仍然是小米最坚实的现金流来源,为汽车和AI业务的投入提供可持续资金。

六、互联网服务:利润高地继续攀升

在所有业务板块中,互联网服务无疑是利润率最高的部分,它是小米“科技公司估值体系”的重要组成。第三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94亿元,刷新历史新高;广告业务表现尤其强劲,同比增长接近两成,而境外互联网业务的收入占比升至历史最高的三分之一以上。

月活的增长更加关键。全球月活达到7.42亿,中国大陆用户达到1.87亿。这意味着,随着设备规模扩大,小米正在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大型内容和服务分发体系,而这种体系未来将随着AI能力增强而显现更大的商业化潜力。

从智能电视到手机,从海外广告到游戏联运,互联网服务的增长正重新回到“稳定且高利润”的轨道。

七、IoT生态的十亿连通:生态护城河真正成形

AIoT平台连接设备突破10.36亿台,是小米生态战略最关键的里程碑之一。这意味着小米已经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级智能设备网络——比多数互联网公司、家电企业和车企的装机规模都要大得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拥有五件以上设备的用户数量达到2160万,同比增长超过两成。设备越多,用户粘性越高,生态边际价值就越强。这种网络效应是其他厂商几乎无法复制的——每新增一件设备,都在增强整个生态的稳定性。

IoT不再是“小商品带动增长”的业务,而是AI落地的最大土壤、汽车的延伸场景、手机生态的扩张边界。

在人车家完整连接之后,小米的生态逻辑第一次具备了飞轮效应。

八、风险与不确定性:从漂亮财报到长期兑现,中间还有不少关口

当然,这份亮眼的财报背后,并非没有隐忧。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电动车行业本身。当前智能电动车仍处在价格战、补贴退坡、技术快速迭代的阶段,小米这一季实现盈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能利用率爬坡、产品结构上移以及供应链优化。但这种毛利率水平能否在更长周期内维持,还要看后续新车型的节奏、行业整体定价环境,以及原材料和电池成本的波动。一旦行业进入新一轮激烈价格战,小米很难独善其身。

第二个风险点落在研发与资本开支上。小米选择的是一条“重资产+重研发”的进攻路线:汽车工厂、智能家电产线、AI算力和模型研发,都在持续消耗现金流。当前手机和互联网业务尚能提供充足的现金“回血”,但如果外部环境突变,或者单一业务线出现波动,短期内市场对这类高投入战略的容忍度,未必会像今天这么高。

第三个不确定性在高端手机和海外市场。高端化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一市场段本身竞争异常激烈,友商的新品攻势、渠道博弈、海外政策与监管变化,都可能带来冲击。尤其是部分区域市场存在地缘政治风险与汇率波动,小米在拉美、中东、欧洲等地的市场份额,未必是一路单边向上的平滑曲线。

最后,AI与大模型本身也不是零成本的“万能解药”。模型迭代、算力采购、数据安全与合规,都在不断抬升门槛。小米能否真正把大模型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体验差异与商业化增量,而不是新一轮“讲故事”的素材,仍然需要时间验证。

这些风险并不抵消这份三季报的亮点,但提醒我们:从一季报表的漂亮,到一个完整商业周期的胜出,中间还有很多执行细节、行业节奏和外部变量,需要持续跟踪。

结语:进入战略兑现期,故事不再停留在愿景层面

这份财报给市场的最大信息,是小米不再处于“讲故事阶段”。过去几年,它在手机高端化、电动车量产、IoT生态扩张、AI体系建设上的大量投入,开始在财务和业务结构上同时回馈。

手机稳固基本盘,汽车确认盈利拐点,AIoT突破十亿台设备,互联网服务重新加速,AI技术栈落地,人车家生态成型。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正在推动小米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它不再是单一硬件企业,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入口超级生态公司。

未来一年,小米的关键变量将集中在三个方向:汽车盈利的持续性、AI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手机高端化的进一步走稳。如果这三项继续向正方向推进,小米的估值体系也将迎来一轮更深刻的重估;但与此同时,行业竞争、资本开支强度和宏观环境的扰动,也会决定市场愿意给它多高的想象空间。

对一家横跨手机、汽车、AIoT、互联网的大型科技公司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但绝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终点。

© 2025 预见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扫码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