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三季报解读:业务结构“换底”,AI 驱动的第二增长曲线正式成型
11 月 18 日发布的 2025 年三季报之所以“特别”,并不在于收入规模有多亮眼,而在于百度首次公布了 AI 业务的完整拆分数据 。这意味着过去三年高强度投入的 AI 战略,第一次全面进入可量化检验阶段。
如果说 2023 年是愿景、2024 年是地基,那么 2025 年三季报就是百度 AI 战略的第一次“成绩单”。
这份财报告诉市场三件事:
·百度的收入结构已经发生质变——AI 收入占比逼近核心收入的 40%;
·全栈 AI 能力正在构成百度新的技术护城河;
·估值体系正在从“搜索+广告公司”迁移到“AI 平台公司”。
01 收入结构真正发生质变
财报最核心的信息是:
百度的增长正在由 AI 驱动,而非传统搜索广告驱动。
1)2025Q3:百度首次披露 AI 业务,AI 占比接近 40%
2025Q3(本次财报)披露:
·总营收 312 亿元(同比 -7%)
·Baidu Core 收入 246 亿元(同比 -7%)
· AI powered(AI赋能的业务)收入约 100 亿元(同比 +50%+)
三块 AI powered 业务分别是:
·AI :42 亿元,同比 +33%
·AI Applications(AI应用):26 亿元,同比 +6%
·AI-native Marketing Services(AI原生营销):28 亿元,同比 +262%
➡ 当 AI 业务贡献接近 40% 的核心收入 ,这不是“技改”,是 商业模式的换底 。
2)需要特别说明:以下是 2024Q3 的数据(旧口径)
2024 年三季度(旧财报口径),百度披露:
·总营收 336 亿元
·核心净利润 75.4 亿元(同比 +17%)
·百度 App MAU 7.04 亿(同比 +6%)
·百度智能云收入 49 亿元(同比 +11%)
这些数据代表的是“2024 年的百度”,而非本季最新情况;
但它们可以用来对比百度过去一年结构的变化。2024Q3:百度仍以搜索广告+智能云为主;
2025Q3:百度已经进入 AI powered 收入成为主体的新阶段。
3)C 端产品的 AI 化进入兑现期
· 移动搜索结果页中 70% 含 AI 生成内容 (2025Q3);
· 文库、网盘依托 GenFlow 智能体工具平台,月活已超过 2000 万 (2024 年披露)。
这类“人口级入口”的 AI 重构,会显著改变内容分发逻辑,并为商业化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4)AI原生营销跑出倍数级增长(+262%)
2025Q3 中最具爆发力的业务是:
·AI-native Marketing Services(AI原生营销服务):同比 +262%
背后的关键产品包括:
· 数字人主播“慧播星”:双 11 GMV 同比 +91%
· 商家智能体:旅游类成单率 +30%,教育类线索成本 -30%
这不是“AI 优化广告”,而是 AI 重写了广告业务本身 。
5)萝卜快跑:AI 商业化的极值样本
2025Q3:
· 无人驾驶出行 310 万单(同比 +212%)
· 10 月全无人每周订单 25 万+
· 累计服务超 1700 万单
全球化部署进度(按公开披露信息):
· 与 Uber、Lyft 达成合作,预计 2025 年起在亚洲、中东首先落地;
· 欧洲部署预计在 2026 年后陆续进行 ;
· 瑞士 PostBus、阿布扎比 ITC 已提供商业化落地许可。
这说明百度的 AI 能力不仅是“内容侧”商业化,更能驱动物理世界的规模化运营。
02 全栈 AI 能力是百度的真正底座
1)芯片层:昆仑芯从 14nm → 7nm,性能接近 A100
P800 采用 7nm 工艺(不是 10nm)。
架构侧具备训练与推理通用能力,是国产高端 AI 芯片中最接近 A100 的选项之一。
2025 年计划出货规模扩大,但具体“14 万片/30 万片”属券商推演,本文不再引用。
2)算力层:天池 256 / 天池 512 正式进入产业化
这是百度自建算力最重要的基建更新,使其训练成本、推理成本和迭代节奏可自控。
3)模型层:文心 5.0 全球排名前列
按 2024 年 LMArena 排名:
ERNIE-5.0-Preview-1022 在文本任务中 全球第二、中国第一 。
4)商业化层:AI云与高性能计算同步增长
2025Q3 中:
· AI云基础设施:42 亿元(同比 +33%)
· 高性能计算订阅服务(未单列,但管理层称同比增速显著上升)
全栈自研让百度具备了 成本可控、迭代自主、生态闭环 三个核心优势。
03国际对标与估值错价:谷歌看到了什么,百度被低估了什么?
今年美股科技圈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是 巴菲特在退休前买入谷歌,并纳入前十大重仓。
以巴菲特“一买就加仓”的风格,这极可能只是第一笔。
外界的误解是“美股科技泡沫高”。
但巴菲特的行为恰恰说明:大科技龙头的估值并不贵。
为什么是谷歌?
因为谷歌是七姊妹中技术闭环最强的一家:
·TPU 芯片
·Google Cloud
·Gemini 大模型
·全栈应用生态
而从这个视角看,中国最像谷歌的公司,不是阿里,不是腾讯,而是百度。
对应关系极其清晰:

这也是国际资金关注百度的底层逻辑。
再看财务数字:
按 2024Q3(上年数据):
· 总营收 336 亿元
· 核心净利润 75.4 亿元
· App MAU 7.04 亿
按最新披露(2025Q3),百度市值约 400 亿美元 ,账上净现金(截至 2025Q2):
·1551 亿元人民币 ≈ 21.66 亿美元(不是 216.6 亿)
这意味着:
净现金约占当前市值的 5%–6%,并非“市值的一半”(原稿数字多写一位)
但估值依然偏低:
· 剔除现金后,百度实际市值约 380 亿美元左右
· 对应 2024–2025 年卖方普遍预测的 非 GAAP 净利润约 30–35 亿美元区间
➡ 百度的动态 PE(剔现金后)大约在 11–13 倍区间
➡ 远低于国内同类型科技公司的估值
➡AI赋能的业务收入占比又已达 40%
从对标关系看:
谷歌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在百度身上,但市场尚未重定价。
04 估值重塑:百度不再属于“搜索广告公司”的估值体系
当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 40% 核心收入来自 AI ,它就不可能再用“传统搜索广告公司”的框架估值。
2025Q3 给出了一个信号:
百度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迁移。
· AI 投入开始反哺利润
· AI 云和 AI 原生广告业务进入规模化阶段
· 自动驾驶进入全球商业化周期
· 芯片、大模型、智能体形成闭环
国际机构也捕捉到变化:
自 2025 年 9 月以来,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二十余家机构均已上调百度评级和目标价(如下表所示)。

一句话总结:
百度从“拥有 AI 技术”变成了“由 AI 驱动增长”的公司。
估值重塑不是修复,而是重构。
结语:百度进入“兑现期”
从产品形态,到算力底座,到收入结构,到估值逻辑,
百度正在完成一次公司级的换底。
2023:讲愿景
2024:建底座
2025:看结果
2025 年三季报第一次让外界看到:
AI 已不是百度的“未来故事”,而是当前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未来几年最值得跟踪的指标是:
· AI原生营销能否继续保持高增
· AI云基础设施/高性能计算收入占比是否继续提升
· 萝卜快跑全球化商业化能否持续落地
·百度自研的昆仑芯的出货量
但无论如何,这份三季报已经给出明确指向:
百度已跨过“叙事期”,进入“兑现期”。
真正的估值重构,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