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复盘A股历史表现,看2025年年底行情

作者: 预见大模型 热门 #热门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1140

进入 11 月之后,市场节奏往往会发生细微但持续的变化。越是临近年底,越能看到资金的真实偏好:谁在做净值保护、谁在逆势调仓、谁在悄悄加仓来博跨年行情。回头看 A 股过去十多年,11—12 月始终是一个情绪波动不大,但交易结构经常出现“暗流”的窗口期。

2025 年底尤其特殊。一方面是 AI 基建、能源电力和制造业链条依然在高景气区间;另一方面,地产托底、出口链修复、消费仍待恢复,市场对于政策力度与节奏仍存在预期差。越是这种“多线博弈”的环境,越需要冷静梳理历史规律,把市场情绪与真实资金行为分开来看。

一、回顾历史:A 股的年末规律没有变

如果把过去十年 A 股 11—12 月的指数表现拆开看,会发现三个稳定特征:

① 增量资金趋弱,结构性机会明显大于趋势性机会

11 月中旬往后,机构的仓位普遍趋稳。无论是公募、私募还是北向资金,年底更强调“锁定收益”而不是冒险追击。

从历史数据看,上证综指在 11—12 月的区间涨跌幅波动不大,多数年份介于 -3% 到 +4% 之间,除非遇到明显的政策催化(如 2014)。

换句话说,年底的主旋律不是“大涨大跌”,而是“风格偏稳、结构轮动、热点不持续”。

② 机构调仓行为更隐蔽,但方向更一致

年底调仓不是公开的大幅换仓,而是“净值驱动下的悄悄行动”:

·兑现全年涨幅高的板块 ,锁定收益(典型是科技、消费电子等高波动方向)。

·补仓估值压在底部的板块 ,做来年布局(如银行、电力、建筑材料等具备稳定现金流的行业)。

· 不会重仓压注短期难以兑现业绩的行业。

机构的共同目标很清楚:稳稳把今年的收益留住,并为下一年预留安全垫。

③ 政策对行情的边际影响更明显

过去十年,只要在年底有超预期的政策推动(财政前置、货币放松、产业政策定调),指数往往能在 12 月最后两周走出一轮“弱跨年行情”。

而政策缺位的年份,则更偏向“弱势震荡+局部抱团”。

这说明,年底行情从来不是技术驱动,而是 资金行为逻辑 + 政策预期的共同产物

二、回到当下:2025 年底的“预期差”在哪里?

所有投资者讨论 2025 年底,最容易出现几个系统性的预期误区。如果不提前处理好这些预期差,对 2026 年的布局就容易踩偏。

下面是最核心的三个预期差。

预期差 ①:市场对 AI 产业的忧虑与现实不匹配

很多投资者担心 AI 产业链见顶,主要源于两个视角:

· 年底算力相关企业股价回调

· 产业链补库节奏放缓

但从产业基本面看:

· 2026 年是 AI 资本开支继续扩张的一年,尤其是 AI 数据中心建设、电力体系、冷却系统建设所需的存储芯片(包含HBM)、CPO、液冷等都处于“缺口补齐”阶段;

· 中国国内 AI 基建将进入第二轮“系统级扩容”,从 GPU 采购向“整机房建设”转移。

这意味着产业链相关企业短期股价的调整,并不等同产业的高点,而更多是机构兑现利润的自然行为。

真正的预期差:AI 不是结束,而是从“单点硬件”走向“系统工程”阶段。

预期差 ②:低利率环境将延续,资产定价中枢可能继续下移

利率中枢下行,是 2025 年最确定的宏观事实之一。

但很多投资者仍以“旧框架”看资产,忽视了这几件事:

· 低利率对权益市场的长期支撑力度更强

· 高股息行业具备更稳定的定价锚

· 低无风险利率将压低企业折现率,提高成长股估值承载能力

换句话说,无论你偏价值还是偏成长,低利率对两者都是利好,只是节奏不同。

预期差:利率下行不是坏消息,而是带来“股息资产 + 成长资产”双线受益的窗口。

总结:年底不追热点,处理好预期差,就是胜利

年末行情的核心从不是“押方向”,而是“知道市场的错误在哪里、资金的行为怎么变”。

历史告诉我们:

· 年底大行情少见

· 真正赚钱的是“提前布局明年的产业趋势”

· 减少噪音、保持结构平衡,比重仓一条线更有效

© 2025 预见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扫码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本文